“北大屠夫”陆步轩来合肥为新店站台: 做知识分子里最懂猪肉的人
每到一个城市,菜市场都是陆步轩必去之地。一大早,烟火气在这里升腾,普通百姓的一天也在喧闹声中开启。“案板高了,老太太个矮,挑肉不方便。”从合肥新打造的九华山路菜市场里出来,他一边咂摸着集市里的文化氛围,一边跟助手小声交流着卖猪肉的那些事儿。陆步轩还有一个称呼,或许会唤起更多人的记忆:“北大屠夫”。这位一度顶着“读书无用论”“高素质人才低门槛就业”争议的话题人物,在过去20年里一直引发着人们对就业观念、人才标准等问题的思考。5年前,年过半百的陆步轩彻底放弃了铁饭碗,“重操旧业”当起了猪肉佬,再度进入公众视线。卖猪肉的背后,被陆步轩隐藏起来的真实人生如何?经历多种工作,他对职业选择又怎么看?这两天借着他落脚合肥为新店站台的机会,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与他聊了聊。
卖猪肉起初是谋生,如今成了事业
刚下车的陆步轩穿着条纹衬衫、皮鞋,他整整衣衫,走起路来腰板很直。脸上的那副黑框眼镜透着斯文,很难让人与“卖猪肉”联想到一起。20多年前,生活窘迫的他就是以这副眼镜命名了自己的肉铺。
2003年的一篇媒体报道,让“眼镜肉店”与他北大毕业生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让陆步轩一夜成名。他被称为“北大屠夫”,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失败者”。
“以前卖猪肉是为了谋生。”如今再回忆起这段入行的经历,陆步轩显得很淡然。1985年,他考入北大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历经企业倒闭等人生百味,经过十年摸爬滚打的他,欠下了20万元外债。为了生计,1999年他在妻子的建议下选择了投资小、见效快的猪肉铺作为谋生手段。此后,日复一日的搬、斩、切、卖,贯穿了他十余年的生活。
早年卖肉辛苦,早饭往往到下午三点才能吃上。如今已经生活无忧的他还保留着一天只吃两顿的习惯,就是那时留下的烙印。劳作的辛苦的确让生活慢慢改善了。陆步轩将其归因于自己的性格,做家门口的生意,小店来的都是街坊邻居,老实人有优势。进一等的货源,卖实在的价格,他很快有了越来越多的熟客,销售额也从每天半头猪卖到了16头。
人生的又一个分水岭大约是在2008年。他在广州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陈生。2009年8月,陈生邀他赴广州相商,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这期间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再到2016年,已经在体制内工作12年的陆步轩,自觉一眼就能望到退休,还想做点事情的他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他又毅然离开“铁饭碗”加盟陈生的公司,成为某土猪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已是“陆董”身份的他,俨然又把卖肉作为了自己余生的事业。
“北大毕业生”身份一度是种负担
多年摸爬滚打,北大毕业生的身份是“猪肉佬”陆步轩绕不开的话题。直到2013年,正式受邀回母校与师生交流,他仍然会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以前这个身份的确是负担,卖肉的时候我还装文盲不识字。”如今看得很开的陆步轩,并不掩饰那段痛苦的思想转变历程。2003年被媒体关注之后,文盲装不下去了,猪肉依然要卖,关于他的讨论也随之而来。“读书无用论”“高素质人才低门槛就业”……让他深陷舆论的漩涡。
陆步轩记得,作为1985年西安长安区的文科状元,早年家里亲戚教育孩子读书时会把他当做“正面典型”。可是孩子大了自己也会看新闻,就反驳“那他不也是回来卖猪肉?”
那些年,还没看开的陆步轩自嘲依仗着抽烟、喝酒、打牌的乐趣抵挡生活的纷扰,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望。2009年,他认为自己做了件“填补行业空白的事情”——为屠夫学校编写教材。4个月20多万字的系统内容,涉及养殖、杀猪、卖肉等多个领域,是他十余年卖肉经历的一个理论提升与重新认识。
同一个栏里的猪肉有色差意味着啥?为啥皮薄皮厚有不同?他的陕西口音依然浓重,在说到“啥”的时候,带着一股子较真的劲儿。“我们去跑市场,走访老师傅,走访屠宰场。”他希望培养通晓整个产业流程的高素质屠夫,把这个行业给搞透彻。
这段经历在当年回北大的那段演讲里也被提及,他结合自身经历,建议北大学生做好第一次职业选择,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创业发展,不断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重新规划人生,努力做个有文化的商人
在那之后,头顶光环的陆步轩时常接到邀请,希望他能和同样面临就业压力的年轻学子们谈谈人生。他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倒是前两年,一所农业院校邀请他去演讲,他欣然应允。“主题是关于猪的,我信手拈来,底下的都是农业专业的人,也听得懂。”这在他看来是一次愉快的经历。
大学教育的普及,就业择业的自由,职业界限的打破,这些年,社会对于年轻人就业选择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元。一直与职业选择话题捆绑的陆步轩,并非对此没有观察。
近几年名校毕业生“考公热”受到关注。在体制内工作好不好?有着十余年公务员经历的陆步轩觉得“考公热”从来都没变过。“我们那个年代更希望能进入企事业单位,我是个例外,当年去的单位快破产了,为生活不得不干点事情。”
但之后被招入体制内,在当地档案馆从事地方志工作12年的陆步轩还是打破了铁饭碗,对人生又重新进行了规划,也没有循着自己最初的期望。“人生的选择有时候是无奈的,现在本科基本都是通识教育,但如果都读到硕博了,放弃专业还是可惜的。人尽其才、学以致用当然是更理想的。”
说到这里,陆步轩想起了自己的初心,一路苦读进入北大中文系,“做个文化人”是他年轻时期的不懈目标。“生活是命运推着往
前走,现在只能说努力做个有文化的商人吧。”他推了推眼镜,又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补充了对自己的定位,“做 个杀猪佬里识字最多的,知识分子里最懂猪肉的人。”
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改变思维
步入天命之年的陆步轩,在五年前迎来了他人生的又一个“挑战”。从自己开小店到进入企业参与管理,他的认知和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和业内人士沟通时,市场、规模、形势等词语不断从他的嘴里说出,“商人”的属性在他的身上愈发明显。
但卖猪肉依然是他最擅长和乐在其中的领域。有一次接受主持人鲁豫的采访时,被问及转行不卖猪肉会卖牛肉吗?他笑了。虽然嘴巴上说着“为何老被跟肉扯在一起,就不能做点高大上的”,但如今他们的销售范围涉及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鸡蛋。陆步轩说,年过半百才明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此才能有所作为。而他称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就是卖到卖不动为止。
公司在广州,常年生活在那里的陆步轩生活节奏并不快。到了大叔的年龄,皱纹多了,但他的心态却越来越好。偶尔在小区里,还是有人认出他来,彼此打个招呼,聊个天,就像是身边的熟人,亲切得很。西安老家的“眼镜肉店”依然开着,子女没有意愿接手,就交给了弟弟,生意很好,一天能卖一吨猪肉。逢年过节回老家,他很乐意去帮忙,剁肉的架势依然是真把式。当年被孩子反问的亲戚也有了再度教育孩子的机会:“读书当然有用,卖猪肉的那么多,怎么只有他成功了?”
“所以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改变思维嘛。”陆步轩强调。只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像他那样读太多书。他教育他们,走正道,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兜兜转转又回到“北大屠夫”这个话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问他,这么多年还喜欢这个称呼吗?这是他一本自传的书名,曾轰动一时,陆步轩陷入了思考。只是无论是什么答案,他都明白这种强烈冲突下的人生抉择,已是他大半生的真实写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娜)为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一窗办、自助办”等便利化服务模式,近日,长安...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