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珍藏文物(五十三) 侯母壶

济宁晚报 2021-05-28 07:50 大字

高天健李懂浩孟继新

侯母壶出土于鲁国故城48号西周墓,通高38厘米,口径10.2厘米,腹径28厘米,青铜铸成。器呈弹头状,小口直领,圈足,两侧有四系,上两系作兽首衔环形,壶身纹饰分四区,最上饰夔纹,次为三角纹,再次象鼻纹,下饰三角纹,圈足饰垂鳞纹,盖作蟠龙形,盖沿两侧各一系,盖沿和壶领对铭各一圈十五字,文曰:“侯母乍侯父戎壶,用征行,用求福无疆。”

壶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物。《周礼·秋官·掌客》载:“壶四十。”郑玄注:“壶,酒器也。”《诗经·大雅·韩奕》云:“清酒百壶。”金文中的“壶”字,像是一个上面有盖、两侧有系、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可以视为长颈容器的统称。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大约自商至汉代或更晚,因而变化的形式也较为复杂。

我国是何时开始酿酒的?《说文解字》说杜康是酒的发明者。杜康史无明载,是传说中的人物,《说文》把这项“专利”给他,显然是不可信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国酿酒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喝酒就已经形成风气了。《史记·殷本纪》说纣“好酒淫乐”,造酒池肉林,最后因贪酒色而亡国。《尚书》中有一篇《酒诰》,就是周成王对殷遗民发布的“禁酒令”。殷商酒器非常多,而且制作精美。周代因为以殷为鉴而禁酒,所以流传于今的酒器比商代要少,但制作同样十分精美。周灭商之后,曾经俘虏了商朝大量的手工业奴隶。周王朝非常重视这些工奴,除了大部分留在镐京和成周以外,还把他们赏赐给受封的诸侯。所以西周初年,无论是王都还是诸侯国的手工业,主要都是靠这批商朝工奴创建起来的,基本上是承袭了商代晚期的手工业。

和商代一样,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是由王室和诸侯贵族控制的,而由百工直接掌管。百工就是百官,他们统辖着各种行业的奴隶从事生产。西周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很细,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工业。西周早期的青铜业,比商代晚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铸造业比西周早期更上了一层次。西周中期至东周初年,出土铜器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西周早期。例如在陕西长安、扶风、岐山等地历年来发现了好几批窖藏铜器,一窖少则四五十件,多则百余件,其中大部分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从铸造技术看,西周中期以后铸铜的进步,就是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例如虢国墓出土的鬲、簋、簠、壶等器和其他地区西周中晚期常见的同类器物,往往都采用此法铸造。这种铸造法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一模只翻一范的铸造法相比,其生产效率显然提高了好几倍。

鲁国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技术门类较多。《左传·定公四年》载,鲁国建国之初,周王朝就将“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给鲁国,命伯禽“帅其宗室,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殷民六族是以手工业为主的民族。最能反映鲁国科技水平的是鲁国的冶铸业。《周礼·考工记》对于各类铜器的铜、锡配合比有较详细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为之犬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古人称铜为“金”,剂量为“齐”。在鲁国故城,这些器物均有发现,不同的器物有着不同的配方,说明鲁国冶铜业的工匠们已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侯母壶就是鲁国铜器铸造技术的杰出代表。

首先,壶造型奇异,纹饰精致。弹头似的外形,给人一种既朴重庄严又舒适生动的感觉。这种静中寓动的设计手法,无疑是鲁人造型能力的最好反映。壶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壶身最上层饰的是夔纹。夔是传说中的独脚动物,《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因为夔的角及体形与龙近似,有时人们把夔纹合并到龙纹类里,称为“爬行龙纹”。夔纹的下面是三角纹。三角纹属于几何形图案,系有规律的纹饰结构。外围是粗直线构成的三角形,内填以多个细密的小三角形。三角形的角上下交错排列,连成横列,形成大的带状,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壶的腹部饰象鼻纹。纹饰有比较明显的象的形象,头部有夸张式的长鼻。这种纹饰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暖,适合象生活,《吕氏春秋·古乐》有“商人服象”的记载,可知当时中原地区确有象的踪迹。壶的圈足饰垂鳞纹。这种纹饰是以龙蛇鱼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这种纹形是纯装饰性的,以大小相同的鳞片横置作带状,环饰于壶足一圈。

从铭文内容看,该壶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从书法角度来讲,它应当是一幅有独到之处的艺术佳作。文字纵势,一行排开,字的大小错落有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疏密得当。它应当代表着鲁国文字书写的最高水平。西周中期铭文,字体结构有了新的特点,如果细分,可发现有三种不同风格。第一种,铭文形体仍有早期的特点,字迹中依稀可见肥笔,运笔舒展,字体间架亦较自然,但早期那种瑰异雄奇的风格已经消失。第二种,可归纳为质朴端庄类,其笔画无波捺,两端平齐似圆箸,故书法家称之为“玉箸体”。这是西周中期最流行的书体风格,它出现在恭王之世,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第三种,是书写草率形的,其结构松散,行款疏放。通过比较,会很容易地看出,鲁国故城侯母壶的铭文,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兼而有之的书体。

商周有铭铜器总数在五六千件以上,铭文所包含的单字约3500多个,目前已能辨识的字约2000个左右。这些有铭铜器多数是西周春秋时代的遗物,它保留着商周文字和文章的本来面貌,是研究商周文字和社会历史最可信的资料。

新闻推荐

长安区政务大厅金融服务综合窗口正式运行

长安区政务大厅内设置的金融服务综合窗口长安区“一站式服务”又添“新成员”——记者从西安市长安区获悉,对办事...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