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城南 王佳

延安日报 2021-01-24 10:00 大字

于我而言,城南不只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处精神的故乡。我的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便驻留在那里。

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如果我坐着公交车一路向南,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热闹的建筑工地,会在某个偶然的瞬间遇到年轻时候的自己,身边是朝气蓬勃的吵闹声和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铛声,树木繁盛,天空瓦蓝。

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正以只争朝夕的速度改变着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幸运的是,它无法改变曾经的过往,过去的平凡时光,像是凝固的艺术品一样,只能远观而遥不可及。

很多年后,我都记得茅坡村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时的那种魔幻感。路的一边是蓝天下崭新整洁的大学城,另一边是尘土飞扬熙熙攘攘的“集市”——摩托三轮和人搅成一团,村里人走走停停,买些日用品。他们嗓门很大,说话都是靠吼。

远离市区加上交通不便,茅坡成为学生逛街的首要去处,那里本来是自然村落,大学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周边村庄的崛起,原本极具北方风格的民居被征地拆除,临时板房应运而生,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狭窄的街道五脏俱全:随意挂一些衣服,遮一块旧窗帘,是服装店;放几台旧电脑,摆几张桌椅,是火热的网吧;撑一张桌子,摆几个马扎,就是一个小吃摊;真假莫测的“清仓大甩卖”,十块钱八斤的苹果……茅坡村,是我们初到西安的第一站。

我扒开一团团人群,迅速办好了手续,爬上五楼的宿舍才觉得渴了。坐下喝一杯水,思绪慢慢收拢,兴奋或者忐忑,憧憬或者惶恐,真正意识到我这是真的到了长安,我成了一名新西安人。

那时候还没有西成高铁,一路绿皮火车哐当哐当过来。从蜀中小镇出来,关中平原与丘陵地带的故乡有着迥然相异的风景。目之所及,万顷田野平整得近乎奢侈,植物如士兵一般井然有序守着一块块土地,静待秋收。

年轻人的时间总是很多,总是不知疲倦。安顿下来,我们便开始游走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大小雁塔、城墙钟楼、陕博杜陵,在北广场摘过柿子,在白鹿原拣过樱桃……大日西垂,四野肃静,那一片苍茫的景象让我至今难忘。长安城里每一处地方,似乎都存在着一种时空扭曲的力场,随时可以将你揪进时光的旋涡,在少陵原偶遇杜甫,在兴善寺坐看译经。

天气晴好的时候,我坐在宿舍阳台看到远处的那座山,那就是“终南捷径”的那座山,那就是唐长安城的官场快捷键。按一下,就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校园的路很宽、很烫,树很小,而楼很大,我们很年轻。青春就像是一个刚刚出窝的小兽,在空旷的校园里试探着,奔跑着,等熟悉了每个角落每只松鼠和食堂的每个档口,也到了散场的时刻。

四年的时间,似乎就是一眨眼。我们毕业时,大学城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城镇化建设那只看不见的手,将长安县切实变成了长安区,灯光璀璨,街道规整。

向北一点,便是吴家坟。很难说吴家坟具体在哪个位置,这似乎是个可怕而又笼统的地名,然而站名里的“坟”字,能够十分妥帖地把人装进历史。我在想,子夜时分,如果一个外地人乘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孤独地路过,听到公交报站“吴家坟到了!”他一定会不寒而栗,想起一些恐怖情节。但本地人却见怪不怪。对我们而言,吴家坟甚至是一个有温度有回忆的地方。此处距离最热闹的小寨已经不远,甚至称得上繁华。这里有条神奇的小路,名字叫师大路。一边是师大,一边是外院。师大路上小吃和小饰品店很多,以至于我工作之后,有大学同学来西安,我们还会相约去品尝,然后在著名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坐一坐。

那是个没有网红的时代,但羊城夹馍在那一带人尽皆知。十几年了,周围的店铺换了又换,羊城夹馍却屹立不倒,颇有成为百年老店的迹象。狭窄的师大路两边,是一棵棵一个人抱不住的法国梧桐,上面隐隐约约刻着男生或者女生的名字。很多年后,他们早已离开了这里,离开了长安城、陕西甚至中国,忘记了师大路和那里的人们,但梧桐树还记着这一切。只是那些痕迹一年年逐渐模糊,像是老年人逐渐陈旧模糊的回忆。

老校区的图书馆房檐上长满了未知草木,据说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端庄雅致。两边爬满了爬山虎,一进门,夏天就被拦在了外面。而步出校外,南边还有一处隐蔽之所,那就是“圜丘”。它是隋唐时期皇帝祭天的地方,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天坛遗址公园。但在当时,它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土堆,用铁栅栏围着,荒草萋萋掩映周遭,三百米外就是长安路的滚滚红尘和车水马龙。彼时要想从吴家坟到这里,先要走过一段布满煤渣的泥泞小路,路况差到你怀疑走错了方向。

和长安城所有的古迹一样,天坛寂寞了千年,也不在乎这一年两年的。它自由自在,并不追逐热闹,周围的居民也只知道这个旧土堆好像很厉害,却说不出所以然。有外地同学来了,我们会带着过来转一圈,在铁栅栏外指着土堆炫耀说:“看到没?这可比北京的天坛还要大一千多岁,唐朝的皇帝们就在我们学校后院和老天爷愉快地沟通。”

闲聊之间,听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说,房价涨了,修地铁了,眼见着对面的长延堡拆了棚子,建起一个个超市宾馆。我知道,街上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人,胖保安、夹馍店的小妹和公交司机们,都揣着一个梦想,无数个小小的梦想在长安城里来来回回早出晚归,画出古老而又年轻的图画。

读到孔夫子站在河边感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时,我们以为已经弄懂了岁月这门必修课,但实际上当你被毕业季推向生活的巨流之后,才真正感同身受。我向北边又进了一步,来到了小寨。

和过去的千年时光一样,长安城还是那样低调甚至土气,骨子里却是锦绣锋芒内力丰沛。它在关中平原上舒展筋骨,化作太白岭上的春雷;它的力量四处辐射蔓延,就像当初沿着丝绸之路不断向西的文明之旅。在不动声色间,完成着它的蜕变。

很多关于西安的新消息,我甚至都是先从网上知道的。外地朋友们发消息问,摔碗酒好喝不?毛笔酥好吃不?城墙灯会好看不?赛格是不是天天排队?听说大唐不夜城是网红聚居地……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懵懵懂懂地闯入,用迷蒙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城市,如同当年的我。

一开始我还有些不适应,这还是不是我的长安?

终南山,楼观台,卧龙寺和乐游原,写满故事的辋川,点缀在乡间的汉唐皇陵,怎么就玄幻地成了网红?这个困惑一直到某一天,当我看到《妖猫传》之后,才忽然得以消解。

一千年前,李白背着剑在长安街头遇到的走马斗鸡的游侠儿,是不是就像今天的杀马特少年?

当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得四散凌乱时,他吹胡子瞪眼写诗的样子,不就是个被人偷了柿子推倒瓜秧的老农?

少年王维一袭白衣抱琴奏起《郁轮袍》,打动玉真公主时,有没有直播网红的感觉?

这些年偶尔在秦岭徒步游玩,越过浅山之后,会在不经意间偶遇终南山中结庐而居的修行人。或僧或道或俗,或男或女,他们表情恬淡知足,轻声细语和来客交流;他们身穿旧时衣衫,自给自足;他们谈论玄妙古章,手上却握着智能手机,山外大事信手拈来,竟也毫不违和。这就是滚滚时代巨流的威力,作为任何一个生命个体,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抗拒。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唐之所以强盛,在于自信,敢于主动拥抱变化,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终将成为下一轮的潮流和经典。这是我们的长安,是新西安人的长安。

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爬上城墙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我在城南的平凡生活,亦复如是。

新闻推荐

长安竞技携手市第二聋哑学校 共建陕西省残运会五人制足球队

陕西长安竞技足球俱乐部积极推动陕西省残疾人足球运动发展。图为俱乐部领导与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合影。13日...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