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顺子原型就是他 肯卖力气 敢冲敢拼 人缘极好

西安晚报 2020-12-18 04:46 大字

拉着6米多长的弯道钢构件,从仁义路到菊花园,来回跑了两趟,朱冬平没怨言。 他对记者说:“两碗面钱有了。”

“生生(陕西话读“seng”),把那个假山搬过来。”12月17日9时,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本周末将演出的秦腔新戏正在排练,朱冬平和一位装台兄弟负责搬道具。随着电视剧《装台》在央视的热播,“刁顺子原型”朱冬平跟着“火”了一把,但他照常为生活打拼着。

肯卖力气被叫“生生”

装台,就是跟着各种演出团搬运服装、衣帽等道具箱,在演出前搭布景、装舞台设备、灯光,靠吃这份苦力气挣钱的人就是“装台人”。

“装这个台实际用时一天多,要跟到周末演出结束。演出中搬运桌椅、假山等道具,两个人就够,我俩持续跟到演出结束。”朱冬平个头不高,敦厚老实,从事装台工作近三十个年头。

“刁顺子有生活原型,在西安,这个人叫朱冬生。”《装台》小说作者陈彦在央视节目上,说出了这个人。

“熟人叫我朱冬生,伙计们叫我‘生生’,身份证上名字是朱冬平。”朱冬平更习惯伙计们叫他“生生”,意思是说他有二杆子的精神,能下苦,敢冲敢拼。“装衣服的道具箱近二百斤重,从三楼扛上扛下,‘生’得很,所以,周围人叫他‘生生’。”朱冬平大女婿惠利胜说。

命运多舛坚韧生活

“人家过年,我套着骡子犁地,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要努力拼搏,不要再让人看不起。”朱冬平难忘1976年的一幕,那一年爷爷去世,家里欠了一笔债,让他们一家生活压力很大。

朱冬平是西安刁家村人,但他很小时过继给舅舅,和外公外婆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对面的冉家村一带生活时间最长。三十多年前,有了二女儿之后,他放弃了在一家纸箱厂的工作,在文艺路一带蹬三轮车卖菜、搬运东西,偶尔干装台。因为肯卖力,人也实诚,省戏曲研究院、省京剧院、省歌舞剧院等单位经常叫他招揽人装台。

1999年,他放弃了卖菜,专门组织人从事装台工作。20多年来,他带出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团队,有四五十人。如今,前妻病逝时欠下的20多万元债务,他已经还清。再婚的他有个12岁的儿子,妻子在长安区摆摊卖衣服,年届六旬的他依旧为生活打拼。“有装台的活就干,没有就干干搬东西、搬家的零活。去过上海、北京,也在省体育场带百余人给演唱会装台。现在每天早上还有个固定的送货活,基本收入有保障。只要肯跑,就会有口饭吃。”

做人诚信深得信任

12月17日下午3时许,仁义路,朱冬平给一家五金店代送货。因为顾客在图纸上出现偏差,五金店老板二次焊接了钢件。“我和老板是多年的老关系,根本不讨论该要多钱,他咋给我咋收。”拉着4个6米多长的弯道钢构件,从仁义路到菊花园,来回跑了两趟,他没怨言。“两碗面钱有了。”朱冬平乐呵呵地说。

“生生现在可是名人了……”,返回仁义路和文艺路交叉口这个“老据点”,朱冬平的伙计们围过来调侃。

装台这活收入一般,古典戏的布幕、景片等东西较少,装台比较容易,一般一天就完成了。现代戏对舞台布景要求高,灯光、景片等非常多,有的景片要用9米的卡车运送,装台难度高,有时候需要两三天。装台的活儿过去是按天算,早年一天七八十元。现在按小时算,一小时二十元。“虽然钱不多,但和文艺单位打交道‘保险’,工钱都会打到账上。”由于他诚心,且先期垫资,和装台兄弟这些年来账目很清楚,大伙儿也很信任他。

虽然“火了”生活依旧

因为常年从事装台,朱冬平也接触了不少明星。比如给话剧《白鹿原》布景,见过宋丹丹、濮存昕、郭达等。“宋丹丹人很好,还跟我主动打招呼。”朱冬平说,话剧排练到演出,他负责在台上搬道具,眼亮腿勤,给这些“名角”留下了好印象。

“我大女婿、二女婿电视里都演过角色,大女婿里面演了个卖鸟的老板。”朱冬平说,《装台》里的十几个伙计和女婿的角色,都是大伙自己争取的,没有靠他帮忙。“咱不是那种人,也没想着找关系。”

由于近段时间的媒体聚焦,朱冬平“火”了,熟人还开玩笑叫他“顺子”。朱冬平说:“我觉得没啥,该咋过就咋过,生活还得继续。”

文/图记者李东峰

新闻推荐

多样社团活动 绽放多彩教育

潜心创作中的美术社团长安区引镇街道初级中学自2016年以来,积极创办多样缤纷的校园社团活动。目前成立了阅读、书...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