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探探探” 讲述诗圣杜甫与长安的故事 唐代人为什么不太重视杜甫?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唐代著名诗人、“诗圣”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十年,他在长安经历了哪些事,留下了哪些遗迹?9月23日,华商报文物报道融媒体传播栏目“陕西文物探探探”走进了西安城南的杜甫纪念馆(杜公祠)。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王伟教授,王伟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延馼,杜甫纪念馆负责人梁一峰、讲解员李莉,受邀作为“特别导游”,通过直播镜头为98.6万网友讲解了杜甫的一生。
壹
杜公祠为何选址少陵塬畔?
杜甫曾居住这一带
写下传颂千古诗篇
讲解员李莉介绍,唐玄宗李隆基27岁登基的那一年(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杜甫7岁吟诗,15岁跻身诗坛,20岁开始漫游。天宝五载(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次年参加制举,但不幸落榜。此后他屡次向王公献诗、向玄宗献赋,均求仕无门,生活陷入困顿。后来他移居杜陵附近的少陵塬,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西行离开关中,漂泊西南,11年后客死他乡。
杜甫纪念馆位于长安区韦曲街道东的少陵塬畔,是西安市唯一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场馆。一代“诗圣”杜甫曾居住在这一带,写下了传颂千古的诗篇。
明嘉靖五年(1526年),长安人张治道有感于诗人杜甫无祠可供祭祀而备受冷落的状况,倡导地方人士出资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杜公祠。馆内立有五通石碑,这些石碑都是明清两代有关杜公祠重修、整修的重要碑刻。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拨款整修杜公祠。1956年,被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设立杜甫纪念馆,后更名为杜公祠管理所。1978年,杜公祠对外开放。2009年恢复了杜甫纪念馆的名称,重新整修布置。如今这里对公众免费开放,来这里参观携带身份证就可以。
贰
杜甫祖籍到底在哪里?
祖籍确实在长安
外婆是唐太宗重孙女
现有资料对杜甫祖籍的介绍中,有的称襄阳,有的称南阳,有的称京兆。那么杜甫祖籍究竟在哪里?
王伟教授介绍,关于杜甫祖籍,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杜甫困守长安时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公祠就距杜陵不远,杜陵是汉宣帝刘洵的陵墓。杜甫西汉先祖曾在长安做大官,杜氏家族长期在长安城南居住。分到外地去的有南阳一支、襄阳一支,山东一支。但京兆杜氏这一支是后世子孙最多的,做官的、做学问的都很多。从汉代到唐代,京兆杜氏都非常兴盛。
唐代有个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谚语里的“天”指的是皇帝,是说韦氏和杜氏家族不仅住的地方离长安城近,跟皇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比如京兆韦氏在唐代出了二十位宰相,而京兆杜氏也出了十三四位宰相,比较有名的如杜佑。西安城南的韦曲和杜曲,一直是韦、杜两个家族居住的地方。
杜甫在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表中说“自先臣恕、预以来”,先臣就是指他的祖先,恕指杜恕,预指杜预。杜预是杜恕的儿子,是西晋后期一个将军,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帮助西晋朝廷灭了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二是给《左传》作注。杜预之前有很多人给《左传》作过注,但杜预的注作得是最好、最权威的。
杜预以后,他的儿子杜耽到了凉州,这个家族便从长安到了凉州,即甘肃武威。永嘉之乱时因凉州动荡,又从凉州迁回关中。东晋南迁以后,包括东晋后期刘裕北伐,居住在关中的杜氏家族又随着刘裕的部队到了襄阳。但到了北周后期随着全国统一,他们又很快从襄阳迁回了长安。
到了杜甫的曾祖杜依艺这一辈,因被朝廷派到河南做巩县令,这个家族从长安搬到了巩县(今巩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今乾县)县令。杜甫的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
唐代人非常注重门第,最有名的门第是“五姓七望”,五姓七望中名气最大的是崔、卢两姓。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而杜甫的外婆李氏,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的孙女。所以,杜甫家族在长安城地位是很显赫的。
根据杜甫的诗歌,他在长安是有田产的。杜甫写给好几个人的诗里,都写到他“幸有桑麻田”,才能够保证他在长安十年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也就是说,从杜甫的先祖来考证,他的祖籍确实在京兆长安。
叁
杜甫一生有哪些经历?
读书壮游、困守长安
经历变乱、漂泊西南
杜甫虽家世显赫,一生却没能当太大的官。结合“诗圣堂”墙上杜甫一生行迹图,王伟教授讲述了杜甫的一生。
35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从小“好学”,7岁已开始吟诗,学习很刻苦。20岁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他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山西的一部分),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5岁到44岁,杜甫困守长安十年。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期。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能够深入老百姓生活,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长安,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45岁到48岁,是杜甫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由凤翔回鄜州(陕西富县)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象。写下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今天水)、同谷(今甘肃康县),于年底到达成都,在西郊盖了一所草堂。764年,杜甫的朋友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来严武去世,他在成都再也得不到照拂。在漂泊的11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去世那一年还因避臧玠之乱挨了5天饿。但西南漂泊期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宴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在潭州(今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去世。“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生前的最后一首诗,表达的还是对国家安危和老百姓的牵挂。
813年,杜甫去世后4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得以把停在岳阳的杜甫灵柩归葬河南偃师。
肆
杜甫在长安经历了什么?
求官艰难、幼子饿死
亲历变乱、被俘
困守长安十年,杜甫经历了什么?
王伟教授介绍,天宝五载(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寻找仕途机会。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通一艺者”皆可到长安参加考试,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因宰相李林甫作梗,这次制科考试全国一个人都没录取,李林甫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正在这时,杜甫的父亲在奉天任上去世,从此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此后,杜甫继续在长安城继续寻找入仕机会。从天宝五载到天宝十五载,他在长安城待了10年。
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搞封禅。天宝十载杜甫进《三大礼赋》,唐玄宗觉得很好,命集贤院学士招试杜甫,将他名籍列入候选官员名单。天宝十三载,杜甫把家迁到了长安。但当年发生饥荒,杜甫又把家迁到了关中平原产粮之地奉先(今蒲城)。
天宝十四载终于授官,先是给了个河西尉,负责管理一县治安。杜甫胸怀大志,不愿做这个官。后来,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虚职,但属京官,杜甫接受了这个官职。这个官虽小,但终于有俸禄了,于是他准备到奉先去把妻子孩子接到长安。
杜甫到奉先去的时候是天宝十四载十月底,他记录这次行程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被学界认为是距离安史之乱爆发时间最近的一首诗,所以诗里写的所见所闻非常珍贵。
他这一路看到了什么?经过骊山华清宫时,他看到了君臣欢娱的排场,想到了进贡皇帝赏赐用绸缎布帛的老百姓被逼迫勒索的可怜,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到了奉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作为父亲,他十分愧疚。他感叹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且如此悲惨,那平民百姓、失地农民、戍边士兵的生活又该是何等心酸。
他本来准备把妻儿接到长安,但很快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沦陷,长安即将不保。为保护家人,他把妻小从奉先往北送到了鄜州,然后就去找皇帝了。
马嵬兵变后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继位,史称唐肃宗。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于是沿着白水、富县到芦子关,准备到灵武去,不幸被安禄山叛军俘获。叛军把杜甫带到长安,做了半年多的俘虏。杜甫眼看长安城一片凋敝残破,在诗里写到“杜陵野老吞声哭”。后来杜甫找了个机会从长安城逃出来,又去找皇帝。
这时唐肃宗已从灵武到了凤翔。杜甫到凤翔见着唐肃宗时,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这一路逃过来多么艰辛。肃宗被他爱国和忠于朝廷的精神感动,给他授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官职不大,但可以天天见着皇帝,给皇帝提点建议,所以杜甫挺满意。
但就在做谏官的头一个月,因上疏营救房琯的罢相触怒肃宗,杜甫被安排到华州担任司功参军。这是个管理文教等工作的职位,官职较小,是对杜甫的一种贬斥,所以杜甫做了没多久就辞官了。后来他弃官西行,离开关中,漂泊西南,再也没能回到长安。
伍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
以诗写史、由己及人
爱国爱民、忠恕仁爱
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他为何被称为“诗圣”“人民诗人”?还有人戏称他是“唐代记者”?
王伟教授认为,主要是因为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中唐人孟棨在其撰写的诗论著作《本事诗》中,提到了杜甫的诗歌创作特征,称之为“诗史”。就是因为杜甫的诗具有非常强的写实性,通过读杜甫的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
杜甫被称为“人民诗人”,是因为他诗中所言的不仅是一己之志、之情,还经常推己及人。杜甫有非常多的诗是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别人的生活,比如“三吏”“三别”,写的都是社会下层人,表达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对国家、民众的仁爱和关心。杜甫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社会上的某一个家庭、某一个人,由一家而写尽天下,由一个人写遍整个社会。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可以看到杜甫对整个社会的关切,对底层民众的关爱,对百姓疾苦的痛心疾首。他不仅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天下的贫寒之士活着;他不仅是为自己请命,更是为天下所有贫寒之士请命。
被称为“诗圣”,则是中国古代对杜甫诗歌和人格的评价。杜甫的诗歌里有儒家的忠恕和仁爱之道,有一种悲天悯人、推己及人的情感。他一生不断受挫折,始终没有放弃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没有放弃为天下寒士请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生的理想。
陆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文学史上承前启后
被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
王伟教授介绍,杜甫活着的时候在诗坛的名望并不是特别高。真正把杜甫推到诗坛数一数二的位置,是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欧阳修等人。
唐代人不太重视杜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唐代人认为诗歌应该写得空灵,应该像李白、王维的诗那样,而杜甫的诗更多的是写实。所以,杜甫的诗歌路数和唐人喜欢的诗歌路数有一定的错位。
但从文学史来说,杜甫确实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后来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是直接受到了杜甫的影响。
王伟教授介绍,在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杜甫。上世纪六十年代,杜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以杜甫不仅仅对中国影响巨大,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有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名人。
王伟教授介绍,除了西安城南的杜甫纪念馆(杜公祠),目前全国关于杜甫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很多处。“唐代长安城曾是全世界的文化中心,本地诗人和在长安生活过的诗人很多。可以说,唐诗是西安一张尚未启用的“黄金名片”,和唐诗相关的遗址遗迹应加大保护和利用的力度。”王伟教授建议:一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二是需要社会共同参与,三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对相关遗迹遗址加强管理。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打开一直播App,关注华商报社,观看视频回放)
新闻推荐
郭北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社区开工仪式现场。(首席记者李明摄)本报讯(记者高乐)有学校、有地铁线、有老年活动中...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