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老戏院

铜川日报 2020-03-24 23:49 大字

张金民

黄堡镇,曾称为黄洛堡,北魏永安元年(528)设黄堡县。黄堡陶瓷业(耀州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繁盛时期沿漆水河十里窑场不夜天,曾经的辉煌不同一般。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是第二战区抗战后方生产基地。1935年,咸(阳)榆(林)公路至同官矿区建成通车。1941年7月,咸(阳)同(官)铁路修达黄堡镇,1942年1月,铁路全线竣工,火车直达五里铺矿场。交通的便利给同官经济带来了契机。历史的足迹,足以说明黄堡镇的非同凡响。

再说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于秦,流传至今,可谓历史悠久。凡城镇必有戏院,黄堡的戏院便是如此。

黄堡当地人把戏院叫戏园子,座落在黄堡街道东头靠漆水河边。戏院露天,很大,四周用土墙拦挡,大门迎街向南,北头便是高台教化的戏楼。院子不算小,约摸宽有四十米,纵深约五十米。戏台算是大戏台,各类大戏都能演。

究竟这戏院是何年所建?不得而知,但年代应该是几百年以上。兴许耀州窑火十里红的时候这个戏园就已存在,昼夜不息地陪伴耀州炉火吼唱着秦人的欢乐与期许。

在我的记忆中,戏院演戏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细想也能理解,除了年关庙会有秧歌、旱船,社火以外,热闹没处寻去,也只能看戏。

很小时,我便进过戏院,说实话,多年来我都不喜欢秦腔戏,因为开场锣鼓时间太长,过门太长,一唱一大段,剧情进行太慢,而且打斗场面比划太假。年纪大了,便也对戏剧、秦腔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戏有戏的讲究,“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伶人有伶人的苦衷,下腰劈腿,跟斗空翻,唱作念打,拔音练嗓,童子软功,天生俊貌,闻鸡起舞,经日累月跨年谈何容易?戏有戏的精彩,凡戏剧,都有一个美好动人,结构紧凑的故事,通过优美的旋律,压韵的词句,精到的对白,精彩的打扮,动人心肺的演唱,令人折服的表演,使百姓心灵得到满足、升华。尤其是秦腔,悲伤催人泪下,欢快使人兴奋,柔情使人着迷,激昂使人血脉偾张。

黄堡戏院每次开戏前都有锣鼓叫场,那由慢到快的乐声东西两塬塬畔上的人家都听得一清二楚。每有戏班到来,川道十里八村,东西两塬,南到董家河,北到磑子河(原市水泥厂),都像过节一样齐刷刷地涌到黄堡戏院看戏,那场面绝不亚于现在的追星。看戏时院内挤满了人,大门外也是一大群买不起票的人,只等戏演过半剧院放人看罢场戏。其实进去和没进去一样,后面的人根本看不到前面的戏台,踮起脚尖能看个头,跳起来才能看到演员全身。虽然如此,每场戏必去,为的是听锣鼓家事,听荡人心肠的演唱,也看台下、大门外、街道的你我他,最主要是感受现场的热闹气氛。由此可见秦腔及名角在百姓千家中的地位。

孟遏云,当地人因搞不准都称其为梦梦云。只要听说是梦梦云的戏,戏迷们异常兴奋和期待。黄堡流传着一个笑话,孟家塬村史家塬不知是谁,干完农活,吃了晚饭奔下山要看孟遏云的戏,走到半坡内急,于是蹲在地里出恭。听得孟遏云一嗓子叫板,急忙提起裤子往山下赶,等跑到戏院,孟遏云刚唱完谢幕。由此留下一段笑柄。

孟遏云,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二级演员。主工正旦,兼演小旦。陕西长安人,她9岁学艺,12岁即蜚声秦腔艺坛,是秦腔旦角中第一位女演员,初习演花旦,后擅长青衣。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耳濡目染,又兼有一幅好嗓子,遂脱颖成材,由于其是秦腔旦角从男角过渡到坤角的实践者,其唱腔洪亮浑厚、节奏明快、高昂圆润、清脆柔婉、洗练幽雅,兼有男声的刚与女声的柔,特别是高啸而起伏的运气行腔,刚柔相济,起落自如,响遏行云,故艺术家封至模为其易名“遏云”。

孟遏云的唱,质朴端庄,不乱耍花子,无邪腔怪调,也不哗众取宠,而是扎实厚道,显出大家风范,是“正宗青衣”的本色。她的传统根基深厚,注重继承借鉴,并能融会贯通,结合自身的条件,故而形成了特色独具的“孟腔”艺术。她的唱,融有李正敏的俏丽飘逸、何振中的奔放洒脱,杨金声的苍劲凝重,唱腔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是秦腔“乾旦”转向“坤旦”的制高点和里程碑。

关于黄堡戏院,我还曾想问一问黄堡川道的老人,闭目一想,竟然一个个都不在了,藉此深感人生的短促和无奈,物是人非!

自从有了电影,这个戏园子便逐渐寂寞下来,这也是六十年代以后的事了,先是陶瓷厂大礼堂演电影,七十年代建了黄堡影剧院。自此,黄堡老戏院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铜川故事

新闻推荐

养好“脱贫猪” 致富有奔头

近日,在西安市长安区下鸣犊街道黎明村养殖大户邹小信的养猪场,记者看到,3000多平米的养猪场内干净整洁,邹小信正忙着给猪槽添...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