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村庄美了 村民乐了 市民笑了

三秦都市报 2019-12-25 00:57 大字

长安区石砭峪新村蓝田县“桐花乡约”周至猕猴桃登陆上海新型乡村公园休闲农业冬季鲜花绽放春天,走进桃花烂漫的乡村踏青;夏天,享受着各种瓜果的美味;秋天,欣赏着大地丰收的喜悦;冬季,餐桌上丰富时蔬让我们倍感温暖与幸福。花与果,蛋与肉、菜与米,农业的故事书写着古城中农民和市民的喜与乐。

寒来暑往,生生不息。长安唐村、蓝田桐花乡约、高陵源田梦工场让市民感受到农村综合改革扑面而来的新气象。西安农业农村的发展演绎出城市市民丰富的“菜篮子”和五彩缤纷的生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1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确定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加速推动西安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为西安“追赶超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发挥西安农业农村人的作用。

2019追赶超越:西安农业四季进行时

镜头一:春天

大地回春,农事初始。西安的农田里,绿色满目。滑翔机和无人机一起在绿色的麦田上空飞舞播洒农药,一派春耕忙碌景象。

4月25日,西安市在长安区召开全市小麦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全力开展防病治虫保粮行动,确保今年夏粮丰收。据现场农业工作人员介绍,西安市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及降雨天气影响,小麦病虫进入快发期。为及时迅速防控病虫害,西安市对大面积小麦种植区域均采用无人机和滑翔机来喷洒农药,替代以往的人工操作。同时,要求全市各级植保部门加强监测,全面防控,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夺取夏粮稳产丰产。2019年,西安夏粮再获丰收,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西安贡献。

镜头二:夏天

草木茂盛,夏荷连片。走进西安市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高陵源田梦工场和蓝田县“桐花乡约”农村公园,令人耳目一新,乡村美景呈现眼前。老宅古树、磨盘水井、石径篱笆、绿草鲜花,清新而现代的田园之风让人流连忘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中的意境在这里呈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栋栋精美的古朴建筑,让人身心陶醉。鸟鸣声,鹅叫声,孩子的嬉戏声融合在一起,在阳光照耀下,让久居城市喧嚣中的人们找到了宁静。

以乡村民宿叫响的蓝田县“桐花乡约”负责人辛晓红笑着说:“站在山岚之上,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夏天有空调,冬天有地暖,吃饭有自助饭堂,还有书吧。真没有想到生意这么好,每天客房都是供不应求,都需要提前预约。生意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和秋季,有一家人来休闲的,有朋友来聚会的、有的还组团来,一住就是10多天。”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了休闲旅游和民宿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更美的去处,丰富了市民生活,让市民领略到更多的自然乐趣,也让农民有了更多增收渠道。

镜头三:秋天

秋风送爽,水果飘香。临潼骊山脚下,石榴树片片相连。周至沿山两侧,猕猴桃硕果累累,一派丰收前的景象。从西向东沿着环山路走过,匍匐大地的绿色一望无际,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农民的笑容绽放在脸上,展现出收获的喜悦。

9月27日,由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周至县政府共同主办的西安·周至猕猴桃上海联华超市上市启动仪式在上海举办,现场签订2000吨猕猴桃销售合同,长三角地区居民将品尝到“周至味道”。随后,周至猕猴桃又拓展新疆、长沙市场。周至县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赵朝阳说,西安市周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年猕猴桃鲜果产量53万吨,全县有30余万人从事猕猴桃相关产业,周至猕猴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各大中城市。

如今,周至猕猴桃、鄠邑葡萄、长安鲜桃、灞桥樱桃、临潼石榴、蓝田核桃成为品牌热点叫响全国。风格各异的休闲农业,吸引着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进行垂钓、野炊、踏青、休闲、旅游,不仅带火了沿山各区县的经济,更是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了特色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惠泽。

镜头四:冬天

隆冬季节,寒风凛冽。12月,走进蔬菜设施大棚中,花红菜绿,一片春意盎然。在高陵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一个个蔬菜设施温室大棚里,嫩绿的黄瓜、豆角、韭菜,青翠欲滴惹人喜爱。“我们这里种植的全是无公害蔬菜,可以全年供应。”忙碌其中的农民喜悦而自豪。“我们这里的大棚都是智能化的,室内24小时自动控温控湿,定时自动喷水,自动卷帘晒太阳。此外,蔬菜成长的全过程实现监控,进行数据记录上传,确保无公害蔬菜从这里运送到西安城区的各个超市中,走上市民的餐桌。”

12月15日上午,齐女士在雁塔路的华润万家超市里,采购当天家人饭桌上吃的蔬菜。她指着琳琅满目的货架笑着说:“现在是冬天了,但你看这些,想吃啥菜都有。蔬菜、肉、蛋、奶,除了新鲜更重要的是安全,如今农产品都配上了二维码,扫一下就能进入质量监管追溯体系,看到生产的全过程,我们吃着放心。”

据西安市农业农村局介绍,2019年西安市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新建蔬菜生产基地16个,前三季度,全市蔬菜总产量300.02万吨,增长0.6%,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监管。

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拉近的镜头只是全年众多西安农业发展火热工作场面和成效的小小缩影。此外,分秒必争、虎口夺食的夏收,艰难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业脱贫“十百千万”工程,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对缓解猪肉及其产品供应紧张形势……2019年,众多的西安农业故事和场景都在不为人知中静静上演,正是这些,共同创造出一年四季中西安市民的美好生活和整体幸福。2019年,西安市农业农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在追赶超越中走过,着力推进着全市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2019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入画来

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12月里的西安乡村仍旧美丽。冬日暖阳在蓝天的映衬下暖暖地照着,火红的柿子挂在枝头,设施里的草莓待人品尝。水车小桥、水景小品、错落有致的亭院让人感到清新的田园气息。远山、古树、村庄、田野、芦花,构成一幅冬日乡村水墨画。从环山路行驶,一个个美丽乡村不断出现在眼前,串珠成链。

过了太乙宫十字向东3公里,环山公路北边,就是有名的“花园乡村”东升村。一进村,映入眼帘的就是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冬青树。刷得雪白的文化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等内容的宣传画生动有趣;道路两边青砖垒砌的花坛里,红枫、毛竹、冬青交错布置,显示着蓬勃生气。说起东升村的村史广场,村民感慨地说,“咱们村的‘村史广场’可是全区独一家!真正地打造出了看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的人文美景。”

走进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眼前的场景如一幅幅画卷,描绘着村民的美好生活。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清水头村通过打造绿化示范街、种植绿篱、安装绿化带木制栅栏和制作文化墙等项目推动乡村建设,还开展了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等工程,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清水头村在千亩桃园举办“王莽桃花节”,吸引来八方游客赏花踏春,成了全市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样板。

近年来,西安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成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西安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工作行动方案(2019—2021)》,编制了《西安市特色现代农业六大工程规划(2019—2021)》,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清洁田园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如今,西安涌现出大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蓝田县董岭村、鄠邑区八里坪村、长安区石砭峪村、周至县竹峪镇张龙村……村村有故事、村村有亮点。把村子建设成花园,不仅能折射出乡村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还能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人的“金字招牌”,带动着村民走向富裕。

2019数字说农

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全面启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66.77亿元,增长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74元,增长9.8%。

特色现代农业:大力实施粮食绿色示范、设施蔬菜扩建、特色果业增效、优势畜牧提升、健康渔业发展等农业产业工程。全年粮食总产可达120万吨以上。新建蔬菜生产基地16个,前三季度蔬菜产量达300万吨。新增果业提质增效标准化示范基地0.5万亩,新建标准果园、观光果园16个,前三季度水果产量达48万吨,同比增长8%。奶山羊存栏达到23万只,创建市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前三季度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3.58万吨、3.99万吨、9.16万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在97.2%以上。

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工作,全市2404个村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2831个。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市级、13个区县、西咸新区、2个开发区,159个镇街建成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1859个村设立了产权交易服务站。实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685个家庭农场进入名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22家,总数达到8480家。

农村人居环境:聚焦突出问题,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印发《西安市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方案》。目前,全市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均达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99%;累计完成62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污水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52.9%;累计完成户厕改造25.56万户,全市无害化户厕比例累计达到65%,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厕1239座,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产业脱贫: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扶持奶山羊、中蜂等10项扶贫主导产业,在周至、蓝田、鄠邑、长安、临潼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9个,把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大产业、大带动”目标。全市1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持续抓好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体系建设,开展技术指导260余场次,培训4.65万人次。

本报记者文锦

新闻推荐

长安区被命名为“2019年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

阳光讯(记者张京通讯员朱晓星)近日,从省体育局传来喜讯,西安市长安区被命名为“2019年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为积极落实省...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