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场上的硬汉子

陕西日报 2019-06-12 08:53 大字

6月3日,农机手付小林在长安区鸣犊镇鸣犊村收割小麦。本报记者师念摄

本报记者师念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每年农历五月是农民龙口夺食的关键期,小麦收割必须争分夺秒,不能耽搁。这一时期,对于开收割机的农机手们来讲也无疑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四处奔波,往来各地。

6月3日上午10时,来自西安市临潼区32岁的农机手付小林,正开着福田麦客GE40,在长安区鸣犊镇鸣犊村作业,今天他计划在这里收割60亩小麦。

每年从5月中旬至7月底,付小林会依次到甘肃、陕西、内蒙古收割小麦。“每亩地的收割费少则50元,多则120元。地形好的一天能收80亩,不好的也能收40亩左右。在小麦成熟收割季,除去各种成本,净赚5万元不在话下。”付小林告诉记者。

虽然这一收入让有些都市白领都无法望其项背,但在这份短时间内获得高收入劳动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心酸与不易。

最近的一次是在5月19日。那天,付小林在甘肃修理收割机时,绞磨机的齿轮将他左手手背割伤,血流不止,他赶紧去当地医院缝了3针。左手受伤后,他无法继续开车,但看着麦浪翻滚,他又舍不得放弃。于是,付小林联系到老家一位堂哥,一个月8000元雇其担任司机,继续收麦。

手包扎好后,付小林的左眼又开始阵阵作痛。起初,付小林没太在意,认为是长时间在温度高达36摄氏度的收割机里劳作所致。5月30日,付小林返回陕西,第二天一大早便前往蓝田县收麦,下午又来到了长安区鸣犊镇。

6月2日,付小林的眼睛疼痛难忍,睁都睁不开。到了诊所,付小林的左眼里已经全部充血,并且化脓。

大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付小林的眼睛,看见一个黑色异物,小心翼翼取出来一看,竟是一个米粒大小的铁屑,很有可能是修收割机时不小心溅进去的。大夫说,要是再拖几天很有可能会导致失明。

付小林18岁便开始外出打工,当他第一次接触小麦收割机时就爱不释手。2008年起,他以开收割机为生。2011年他开始自己干,如今机子已经换了3台。

这些年开收割机,付小林受了不少伤。他的车撞过、翻过、自燃过。最初几年,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担心出事故后又要花钱。付小林说,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伤亡事故导致一夜返贫的农机手不在少数。

2012年,付小林加入陕西农业机械安全协会(以下简称农机协会)。农机协会2008年起就承担了“陕西联合收割机安全互助保险创新试点项目”,入会后如果发生事故,农机协会就会给他80%的补贴。

2014年,付小林在外省收麦时,不慎翻车致使腰部骨折,收割机损坏。事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给农机协会打电话,农机协会跨区作业服务小分队及时对他进行了慰问,并迅速打款补偿,这让当时在外地的付小林倍感温暖。

据了解,2018年农机协会共结案补偿2760起,补偿支出777.12万元,切实为农机手们解了燃眉之急。

“农机协会每年还组织我们参加安全培训,我以后开车要更加注意安全。”夕阳西下,付小林站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期盼明天能收割更多小麦,获得更多收入。

新闻推荐

有结果 乐园小巷路面盖板下沉 存隐患 长安市政:已整改完毕

5月31日读者来电: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饭店后面的乐园小巷西口,原先与路面平齐的4块盖板,因车流碾压,下沉了大约10厘米,地下是排污...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