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学馆 近距离感知柳青精神

西安日报 2019-04-12 05:12 大字

柳青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讲述他与柳青的故事。(记者 郝钟毓 摄)

■记者文艳

长安大道潏河南岸,距离柳青生前居住地皇甫村咫尺之遥的地方,就是柳青广场和柳青文学馆的所在地,也是“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中省市媒体采访活动的第一站。在这里,大家走近柳青,凝望一代文学大师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的沧桑岁月,感知他独特的创作道路和艰辛的生活历程。

占地二十余亩的柳青广场中央是柳青的雕像,一代文学大师的高大形象兀然耸立,雕像后面有一支钢笔和三本书籍的造型,书名分别是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铜墙铁壁》和《种谷记》。广场上,不时有人前来参观,表达对一代文学大师的敬仰和缅怀。

上世纪50年代初,柳青毅然离开繁华闹市,举家定居至长安皇甫村,在农村扎根14年,创作出了反映我国广大民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追求和谐幸福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为了传承和弘扬柳青精神,2006年,长安区修建了柳青广场,2016年是柳青诞辰100周年,长安区在柳青广场又修建了柳青文学馆。

柳青学生时代的成绩单,柳青写作时必穿的白衬衣,柳青生前用过的眼镜、手表、烟斗……走进柳青文学馆,柳青的遗物、不同时期创作的珍贵书籍都让人肃然起敬。讲解员引导大家从柳青年表、柳青在长安、《创业史》书中人物及场景、柳青故居、柳青名言、各界对柳青的评价等16个板块,全面了解了柳青的生平以及在长安创作生活的场景,感受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听群众心声,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

一张方桌,一架书柜,一个两座的硬沙发,柳青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了《创业史》。可以想象当年穿着中式对襟小褂、粗布鞋的柳青,经常在夜里踱着步、思考着,一个个小说人物原型逐渐变得清晰丰满起来……

“我是柳青的超级‘粉丝’!虽然没有见过柳青,但他的文章和他的创作精神让我深深地爱上文学创作。”在文学馆,柳青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动情地说起他与柳青的渊源。学生时代,董颖夫通过语文课本上的《梁生宝买稻种》“认识”了柳青,这篇文章正是节选自《创业史》中的经典片段。董颖夫对柳青十分崇敬,对《创业史》情有独钟。从1996年起,他自掏腰包为柳青征地修建墓园,“从此,长安有了柳青墓园,有了纪念他的地方。”20多年来,董颖夫一直为弘扬柳青精神竭尽全力,从设立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柳青文学奖,再到建设柳青雕像、柳青广场,他一直在幕后默默地四处奔走,勤苦付出。

“柳青广场也好,柳青文学馆也好,它们不仅仅是怀念柳青的一隅,更是柳青精神、陕西文学、长安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寄情之处。”有事没事时,董颖夫总喜欢来柳青广场转转,望着坐落在广场的柳青雕像,那一代作家的风貌总能让他感到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一种满足和喜悦油然而生。“柳青不平凡的人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是广大文艺家获取创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他留下了一个作家史诗般的足迹,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新生婴儿呛奶窒息 警车开道送至医院

本报讯(记者袁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4月9日晚,西安交警长安大队的民警格外忙碌。出生9天的婴儿呛奶窒息,晚一刻就会有...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