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是编不出来的 读《沣河人家》
昨天下午,我终于读完了老友张来周的长篇小说《沣河人家》。掩卷之后,我穿戴整齐下楼,迈着闲散的步子,走进阳光暖暖的冬日,去离家不远的街心公园散步。
在随后两个多小时的散步中,我一言不发,心却一刻也没闲着。或者说,心还被张来周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揪扯着、冲撞着、感动着。我走出了我的家门,却走不出张来周所营造的沣河人家的“院门”。
好像是在十五六年前吧,从未见过面的张来周请我下馆子。餐桌上他送给我一本长篇小说《风雨长安》,说是他写的,内容是讲述辛亥革命期间陕西革命英烈的故事。他说他很早就认识我,七十年代初,我到他们公司做过“自学成才”的报告。因为他一直喜欢文学,所以对我印象很深,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恳请指教云云……
2013年秋,多年不见的张来周又找到了我。在路边一间小茶社里,他又送我一部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神禾原下的女人》,这部书我可真是认真拜读了的。能让我认真拜读的“不二原由”是这部书的真实性,阅读时我就常常犯迷糊:这是小说还是报告文学啊?
于是,就在读完这部书的半小时后,我给来周写了封信,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文学艺术对于人的震憾力首推真实,用真实的感情再现真实的历史是作家的神圣使命。这一点,来周你做到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秋,来周又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沣河人家》。来周比我小几岁,五年时间捣鼓出两部长篇,这老汉也够“猛”了!……
我在街心公园转了很久,《沣河人家》的各色人物的命运起伏,始终在我脑海盘旋萦绕,这种“纠结”带给我的不是欢乐轻快,而是沉重的叹息。这种叹息真有点像唐人陈子昂先生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部书所写的人物和故事在时间跨度上很长,从清末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人物众多,但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农民身上,所有的磨难都如泰山压顶般压在了农家人的头上……阅读中我几度泪湿素笺,而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就是:中国的农民太可怜了!
对来周的这部大作,我也不想多饶舌了。五年前的我写给来周的信上,对那部《神禾原下的女人》已做过评说。而这部书也是为他家乡的父老乡亲“树碑立传”或“不平而鸣”的。来周是农民的儿子,他对家乡的生存状态不仅是熟悉了解,而是血肉相依、生死与共的情缘,所以,作品的细节、语言是“血管里流出的血”,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是任何匍匐于“庙堂”前的颂圣者永远无法企及的。但同时,由于过分追求生活的真实,作品艺术上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物太多笔墨分散,使人物都“吃不饱”;历史跨度太大,故事的衔接有些松散等等。
尽管如此,《沣河人家》仍不失为一部中国农民的生命苦难史、灵魂挣扎史,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值得为作者点赞!
本该收笔了,忽然又想起一件事:也是四五年前,长安区一位朋友请我为他过世的母亲写一部传记性的小说(朋友给我讲他母亲的故事跟来周这部书的女主人公山贤慧十分相似),但对朋友的热情相邀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婉言拒绝。因为,我虽也出身农家,但少小离家,对农村生活早已疏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一个作家来说,“金刚钻”不只是指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瓷器活”就是写一部情节生动让读者得到心灵感应的作品。
我自知力有不逮,只能汗手拳回。功力不行,但对文学的敬畏始终如初!
还是回到本文主题:有些故事是编不出来的!□徐剑铭
新闻推荐
108国道等山区段路面 出现积雪和结冰 西安公路人全力以赴除雪保畅
本报讯(记者梁璠)记者了解到,28日108国道等山区段路面均出现积雪和结冰现象。西安公路管理局立即启动防滑保畅预案,集结...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