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学者齐聚西安 热议杜牧墓的保护修葺

西安日报 2018-11-26 05:12 大字

本报讯(记者樊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然而其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墓地如今却一片残败荒凉。11月25日,来自中国唐史领域的众多专家大咖与热心保护杜牧墓的热心人士、企业家共同召开杜牧文化研讨会,就杜牧墓的文化意义,保护修葺等进行交流研讨。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据史料记载是京兆万年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人。这位将晚唐诗歌推向新高峰,有着“晚唐小李杜”之称的大诗人在生前重病时曾作《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一首,给他的姐丈裴度,请求打发他的后事。其中有这么一句:“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自己死后,有谁会给自己墓冢培上三尺新土呢?没想到千年之后,“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竟一语成谶。今年3月,沉寂的杜牧墓与垃圾、猪圈、粪便相伴的现状被媒体反映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热心人士、社会资本的助推下,中国唐史学会召开此次研讨会。

年过八旬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健超曾对杜牧墓地进行过多次考察,在研讨会上,他首先展示出一张保存多年的军用地图,还提供了一本叫《游城南记》的书,为杜牧去世后葬在祖籍地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进行进一步佐证。

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介永强说,杜甫是大杜,杜牧是小杜,杜甫有研究会,而小杜却没有,这样一位伟大诗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重视。

对杜牧墓修葺的事,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庆是发起人,他认为,“外地学者对于杜牧推崇备至,都很景仰重视这位晚唐诗人。作为杜牧故里的人,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这个遗迹,别让它只是一个低洼的泥坑。”在王庆心里,这是一件“事关文化人的文化自觉,维护文化人尊严”的大事情。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文化总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柳静安现场发言道,公元825年,23岁的杜牧壮游山西,途经汾州杏花村时写下了《清明》一诗,作为诗词经典被国人传诵至今。如今在山西汾酒厂区,在杏花村镇上,随处可见杜牧与牧童的主题雕塑、碑文。“在了解到杜牧墓的现状后,我们很震惊,杜牧1193年前写的这首诗,给汾酒做了千年的广告,作为传统文化的受惠者,我们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杜牧墓的保护修葺工作。”

“西安是一个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地方。”在位于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杜牧墓遗址现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表示,西安现有文物点3246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2处,像杜牧墓这样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更多,虽然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不计其数,但是如何盘活,的确是当下亟须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闻推荐

引入社会资本 留住市民“乡愁” 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西安样板

本报讯你心中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的?当武汉市蔡甸区、成都市新都区等区域纷纷打造“网红小镇”之际,西安市长安区引入社...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