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禁烟”的民间力量

三秦都市报 2018-11-10 02:30 大字

志愿者向路人“以糖换烟”(受访者供图)部分女企业家和社会工作者呼吁女性也要拒绝烟草西安目前推行的“史上最严禁烟令”,被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博士誉为意义深远的条令,意味着近1000万市民和每年1.8亿的游客,将会免受二手烟的危害。

其实为了推行禁烟、戒烟在西安的落地脚步,众多来自民间的力量,多年来一直在与劣习抗争。

烟民老严的遭遇

10月31日晚上,老严一边抽烟、喝茶,一边看电视新闻,心里不停嘀咕:从明天起,还能在外面抽烟吗?烟瘾犯了找什么地方才敢“冒一根”?

一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禁烟令”的《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11月1日起开始施行。

《办法》规定,西安市的所有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违者罚款10元,场所控烟不力,罚款500元-1000元。同时公布有控烟举报投诉电话12345。《办法》还倡导烟草制品销售者在5月31日即世界无烟日,停止售烟一天,吸烟者停止吸烟一天;无烟日所在一个周为西安市控制吸烟宣传周,集中开展烟草烟雾有害健康宣传活动。

11月1日一大早,老严坐地铁到长安区会朋友,一出地铁口,习惯性地摸出烟卷就点上了一根。“刚走两步,上来一个‘戴红箍’的小伙子,客气地对我说,‘师傅你好,抽烟有害健康,请你戒烟。’”小伙子随即递上一个绿色环保袋,趁着老严接过袋子的当口,拔下他两唇间的烟卷,用鞋底子碾灭烟头,然后小跑着扔进垃圾箱。

猛然惊醒的老严看到禁烟来真格的,连忙解释,“确实忘了,下次再也不敢了。”然后转身就走,“就怕人家纠缠住咱讲道理,一会围上来一圈人,还说我不长记性。”

在朋友新装修的办公室里,四处可见绿色植被。老严伸头探问:“这里能抽烟不?”朋友连忙提醒道,“你可不敢在这抽烟,不然烟雾报警器就响了。我把烟都戒了一年了,感觉挺好的。”

午饭时间,老严走进饭店时候就观察到有两个人在抽烟,他喊一声:“拿个烟灰缸过来。”服务员回答,“没有烟灰缸,老板让收了。这里不允许抽烟,害怕检查的罚款。”老严不解地反问,为什么大厅还有人抽烟?服务员瞅了一眼,阴沉着脸回答道:“说人家,就是不听。我也不敢硬来,把客人气走了,老板罚我钱呢。”

“我就不能再难为服务员了。”老严心底生出一丝怜悯之情,也对自己抽烟这个习惯不好意思起来。

西安市健康教育所对9城区吸烟、控烟调查显示,目前全市成人吸烟者为118万人,平均每天吸烟14支;87.6%的吸烟者对戒烟不感兴趣。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不无忧虑地表示:“吸烟每年夺去100多万中国人的性命,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来大幅降低吸烟率,到2030年,预计将有200万人丧命于烟草危害。”

憋了一天的老严回到家,看到电视新闻上的禁烟动向,随即把手中的烟掐灭了,自言自语道,“真该下决心戒烟了,不然还得丢人现眼。”

“无烟一条街”的尴尬

伴随着“史上最严禁烟令”的推行,一份针对《办法》的西安民间网上问卷,正在征询公众的态度和想法,134名男性和10位女性回答了问题。133人清楚1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办法》,对于禁烟场所却认知混乱;99人表示今后在禁烟区域可以做到不吸烟,30人则坦言尽量努力,4人直言自己还是做不到。在禁止吸烟区看到有人吸烟的情况,22人表示自己会去劝阻;59人会让工作人员去劝阻;24人会拨打12345投诉;但是43人却表示不管,别惹麻烦;更有37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面对吸烟危害,82人有了戒烟的决心,35人也会去试一试;14人还没有与烟卷诀别的决定。

这份问卷无疑代表着大多数公众对西安禁烟令的认知与看法,但在现实中的落地践行,却不容乐观。

西安市中心医院郭华医生也是西安市控烟形象大使,近日发表一封公开信,“目的就是告诉你们吸烟的危害。”他还从专业角度,强调控制“二手烟”的重要性:在公共场所吸烟在人们心目中,被看做是一种不文明的习惯。越是发达国家,限制吸烟的措施越多,吸烟的人数也在逐渐减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过省市有关部门的批准,西安市东大街被列为首个“无烟一条街”。当时柏树林街办爱卫会和东大街市容管理办公室一共有60多名工作人员,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禁烟。通过宣传和管理,东大街上不能抽烟的观念深入人心,禁烟工作成了全国商业街学习的榜样,一些城市还来这里取过经。

知情人称,2005年街办爱卫会的执法权交给了执法局,加之人员缩减,面对禁烟确实力不从心。执法部门的管理要求推行人性化,变过去的“罚”到现在的“劝”,力度自然就小多了。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原来街边设置的“无烟一条街”指示牌已经难觅踪影,街上还是有夹着香烟的路人往来。附近保洁员表示,“大部分人素质还是挺高的,会马上把烟灭了,还说对不起,个别人扭头不听劝,还随地丢烟头。”

在东大街做生意的私企老板周先生坦言,自己就是当年禁烟的受益者。上大学时宿舍里有两个“老烟枪”,掏出香烟都是“打一圈”,周先生和其余5个舍友盛情难却之下,每人一支“跟着学”。

大学二年级春节期间,他在一群父辈的吆喝声中接过父亲递过来的烟,接火点着,算是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成人礼”。

父亲晚年患上了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被查出肺癌后,主动把烟戒了,但是周先生坚信递烟点火是起码的礼仪。之所以能成功戒烟,他坦言老婆孩子都有意见,“街上巡视大妈眼很尖,逮住就会没个完。”自己也就仿效青年才俊的样子,一身清爽,还不忘给身上喷香水,给外界一副健康活力的绅士形象。

西安戒烟的民间力量

10月13日上午,在省体育场西门,100位穿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骑着装饰有绿色控烟宣传旗帜的电动单车,宣传烟草的危害和禁烟的好处。西安体育学院志愿者李萍君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烟草的危害,并加入到控烟、戒烟的活动中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一个文明清洁的无烟环境。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第一医院的戒烟门诊就设立在呼吸科,对于想戒烟的就诊人群,医生会指定治疗方案,并且成立了戒烟群,每年大约有三四十人能够戒烟成功。

2012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成立了“控烟俱乐部”,首批会员主要是院内吸烟职工,同时也会面向院外吸纳一定数量烟龄长、戒烟难度大,但有戒烟意愿的市民。会员可以享受戒烟专家的专业指导,免费提供的戒烟药物,分享戒烟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不少会员已经成功戒烟,还成了禁烟宣传员,现在医院内很难看到吸烟的,因为有保安和医护人员及俱乐部会员及时制止。

在遍布民间的诸多禁烟力量中,被誉为“西安禁烟第一人”的李政衡,10余年来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坚持帮助周边人禁烟、戒烟。

2007年底,李政衡开了一家衡益香面馆,面馆里到处张贴着禁烟标识。“你要抽烟,我就不接待你!”一直是面馆的待客底线,在被得罪的顾客中,有人生气把饭桌掀翻,有人感觉扫兴起身就走。

有顾客抱怨,“人家高档场所才不让吸烟,就你这地方还禁烟?”倍感受伤的李政衡最后还是笑着说:“店面虽然不高档,但来的都是高档人,所以也不让吸烟。”

走上禁烟这条路,除了李政衡天生反感烟草的味道外,还因为他的两位亲人双双因为吸烟患病离世,为此,他在任何有发言权的场合,都会不失时机地制止身边的吸烟者,连自己的舅舅也不放过。

除了在店里倡导禁烟,李政衡还向社会推广戒烟操,招募志愿者走上街头,劝说吸烟的人戒烟。“听劝的人还好说,很快就会掐掉烟头,可遇到不理解的人,当场给个难看,谁的面子也挂不住。”

公共场所禁烟人人有责

几年后,李政衡的面馆被迫关门,原因是50米长的街道新开了3家小吃城,不让吸烟也折损了30%的顾客。转让面馆时他提出条件:转让费3.9万元,只收了0.9万元,要求对方悬挂两个月的禁烟牌。离开那一天,他在门口刷了一面大标语:“同志,还是把烟戒了吧,对谁都不好。”“珍惜自我,关爱他人,请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

附近小卖部的店主告诉记者:“我卖烟但我不抽烟。当年抽烟的人一般不来那个面馆里吃饭,因为老板脾气杠得很,可是面条味道确实很香。现在西安全面禁烟,还不是按面馆老板的想法来了。只是那个面馆关了门挺可惜的!”

回忆自己的禁烟艰难历程,李政衡说自己不后悔,毕竟努力没有白费。省政府有一个40多岁的男干部,当年几乎每周最少来面馆两三回,有一次高兴地对李政衡说,自己已经成功戒烟。

前两天李政衡又去了一次自己面馆的旧址,发现已经变成了手机店,附近餐馆里仍然有人抽烟,但数量确实少多了,这让李政衡伤感的心有了一丝慰藉。以禁烟闻名古城西安的“衡益香面馆”早被他注册了商标,“现在我想把它免费转让出去,目的还是想让它作为一个无烟场所的标志,把目前大力推行的禁烟工作,能在西安落到实处。”

卸掉面馆老板的身份,李政衡有更多的时间以志愿者的名义,用书画,在网上刊发禁烟文章,去推行自己的禁烟理想。少时就爱好中医的李政衡,近年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帮助许多吸烟者成功戒烟,摆脱了尼古丁的毒害。

“烟头不落地,古城更美丽”,西安这一脍炙人口的宣传语,让市民对吸烟害人害己、烟头破坏环境、有损城市形象的认知,随着宣传越来越清楚明白。西安市卫计委副主任荣亮表示,“烟头革命”在西安市已近两年,捡烟头是治标之策,立法控烟则是有治本之功。

本报记者孙涛

新闻推荐

有结果 曲江诸子阶小区业主楼顶加盖 责令停工并自行拆除

10月30日读者来电:曲江诸子阶小区设计是18层,七号楼、九号楼有业主在楼顶加盖房屋,物业说自己没有执法权,没办法制止。10月29...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