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批评生态座谈会召开,主办方说—— 晚报一篇评论 引来一场研讨会
日前,新时代文艺批评生态座谈会在长安区文化中心举办,来自陕西省文化、社科、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基层作协30多人,就陕西文艺批评的优良传统和当前文艺批评的现状、出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主办方表示:“举办这次研讨会,是因为晚报刊发的一篇文艺评论引起的。”
晚报一文艺评论引起广泛关注
7月31日,本报11版刊发题为《文艺批评不能只“评”不“批”》的文艺评论,对一些文学作品研讨会中赞歌一片、批评的无效化和泡沫化的现象表示担忧。文章见报后,被国内近百家媒体网站和自媒体转载、刷屏,引起积极反响和广泛关注。
在8月11日的会上,陕西散文学会文艺评论委员会主任史飞翔开宗明义地说:“晚报的这篇文艺评论,找准了当前文艺批评的病灶,语言犀利、观点明确,显示了晚报作为一张文化大报的担当。读完这篇文章,觉得很有必要就当前文艺评论进行探讨,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就有了今天这个座谈会。”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座谈会由陕西散文学会文艺评论委员会主办,省传播学会心理学分会、陕西金融作协、咸阳市作协、渭南市作协、兴平市作协及西咸新区作协、长安作协、高新作协、雁塔作协、阎良作协、周至作协、鄠邑作协、蓝田作协联合承办。据悉,这也是近年来陕西基层作协参与最多的一次针对文学批评的研讨会。
陕西文学批评的好传统不能丢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院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教授说,作家离不开评论家。上世纪80年代,陕西文学评论界成立了笔耕小组,抱着对陕西文学做点事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他建议,陕西青年批评家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好传统。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海说,开研讨会的作家既想让批评又害怕批评,这让很多批评家非常苦恼,说重了怕作家接受不了,说轻了达不到效果。他曾在作协大院开了一次闭门的研讨会,邀请批评家专门提意见,结果“开得满头大汗,内心震动非常大”。他认为,好作家要学会调整心态,学会含泪听取不同意见。
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调研员王新民说,看了晚报的文章后很震撼。近年来的研讨会上听不见批评声,产生了“令人遗憾和遗恨的温水煮青蛙效应”,非常不利于文学发展。贾平凹每部新长篇写完后,在出版前都要复印若干份,主动请一些评论家审阅并提意见,这种作家与批评家良性互动值得推广。在作品出版前举办沙龙、座谈、研讨等活动,以利于作者及时修改补充。
陕西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不均衡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杜睿博士认为,研讨会听不到批评,深层次的原因与碎片化的社会风气有关,这是一个批评者主体缺失、集体懒惰的时代,批评来自于对作品的怀疑,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现在好多批评家说的都是印象式批评。
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宁坦言,陕西文学批评与陕西文学创作很不均衡,陕西90后作家已经走上文坛了,但陕西文艺批评对他们关注得很少。她希望能够组织青年批评家联合起来,对70后、80后有苗头的作家进行集体把脉。
咸阳市作协代主席董信义说,作家是大地上前行的探索者,评论是天空的闪电和响雷,但目前能虚心接受闪电和响雷的作家不多。作家应该有好的心态,真诚面对批评家的意见建议,静观远思,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长安作协主席张军峰认为,参加过一些文学研讨会,捧杀和棒杀是常见的,一些批评家不看作品就能大发议论,让人如坐针毡,批评成了鸡肋,应该还文艺批评以本来面目。周至县文联主席国稳社表示,看了晚报的文章有切肤之感,批评家应该及时更新理论武器,更多地关注同时代作家作品。
记者章学锋
新闻推荐
学费都收了 却说不招生 涉及百余学生,长安区教育局:天兴海明威学校不具备初中招生资质,将责令退费并做好学生分流工作
昨日中午,天兴海明威学校大门紧闭,家长们在学校门口等待着华商报记者李小博摄背景公开报道显示,天兴海明威学校是由天朗...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