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铙吃蒜蘸面 □周成民
黄铙,一种盛东西的圆形器皿,系低档瓷器,直径尺余,深不过寸半,因其黄色彩釉而得名,上有简单的图案或草书的福、禄、寿、喜等黑色大字,看上去并不高贵,却是用途颇广之物。
我家原有两只黄铙。每逢炎热的夏天,它的用场就是其他东西不可取代的,幼时用它吃蒜蘸面片的情景直至今日仍挥之不去。
做面片,面要和硬,醒到,擀开,厚度比馄饨皮还薄些,然后切成寸半见方的小块,另备凉开水置入黄铙中,小菜碟放上捣好的蒜泥、油泼辣子,酱油、醋、盐各适量。一切就绪,便开锅下面。因面片很薄,煮一开即可捞出,置入黄铙清凉的水中。这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黄铙放在桌子正中,各人将面片夹到自己面前的小碟里开吃,那种凉快爽口的感觉在炎热的夏天的确是一种享受,成本不高,却吃得非常舒坦。辣子可以刺激味蕾,蒜泥可以去除细菌,消除人们由于炎热而导致的食欲不振。吃过面片,再喝上一碗晾凉的芸豆江米稀饭,更会增加舒适感。与普通的凉面或凉皮相比,蒜蘸面皮是另一种风味。
这种吃法正确的叫法应为面片蘸辣子蒜水水,大概是嫌名字太长,先民们才习惯地叫作蒜蘸面片,权且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这和本地人把馍夹肉叫做肉夹馍相似,应该是方言中把主语和宾语倒置的又一例。
蒜蘸面片的普及使黄铙成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器物,用场很大,这让瓷器商店的黄铙有了销路,进而又刺激了瓷窑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蒜蘸面片的吃法客观上带动了这个产业,成为其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后来,我家的黄铙摔碎了,便很少再吃蒜蘸面片这种饭。至今虽有数十年之久,但其情其景依然值得回味。
这种仅限于民间的朴素吃法,不曾见于市面的饭馆。幼时父亲带我去一些亲戚或朋友的家里也吃过这样的饭,有的家使用黄铙,没有黄铙的家便用大老碗或瓷盆盛面片,容器不同,效果相差无几。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到长安县(今长安区)的一位朋友家里,适逢热天,他们特地招待我吃了一顿蒜蘸面片,边吃边聊,消暑降温。过去,这种吃法在民间很流行,具有地方特色,我在一个同事家里也见过一只黄铙,现已少见。
新闻推荐
6月1日12时,西安市今年民办“小升初”各校报名人数情况正式公布,全市44所民办初中计划招生25430人,网上报名人数52263人。其...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