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致敬 冰雪中最美的身影

三秦都市报 2018-01-07 04:36 大字

志愿者清扫路面积雪本报记者马昭实习生边靖媛摄

地铁工作人员清扫路面积雪本报记者陈飞波摄

司机给座位加上棉垫

用棉衣为蔬菜保温本报记者张毅伟摄

机场除冰首席记者姬娜摄

班车司机铲雪首席记者姬娜摄

快递员送件首席记者姬娜摄

交警指挥本报记者马昭摄

地铁站务员引导乘客本报记者张彦刚摄

保洁员除雪本报记者赵丽莉摄

城管扫雪本报记者赵丽莉摄

收费员坚守岗位本报记者张彦刚摄

快件不能耽误,快递小哥贴着暖宝宝雪中送件;保障市民安全停车,收费员雪中坚守13小时;铲雪、扫雪,保洁员从凌晨干到夜晚,做梦都是雪……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大雪,他(她)们不畏严寒,执着坚守岗位,用行动为白雪皑皑的古城增加温暖……

交警

风雪中为市民出行保畅通

本报讯(记者白圩珑)昨日,经过短暂的停歇,一场大雪再次降临古城,雪天路滑车难开,这是所有司机的心声,但是在街头的十字路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冒着风雪指挥交通,为市民的出行保畅通。

“这么冷的天,交警叔叔还站在路口指挥交通,多不容易,记得过马路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昨日下午,在西安市龙首村十字,一名带着孩子的女士,看到指挥交通的交警后,这样对身边的孩子说。只见站在十字路口中央的交警不断地做着手势,疏导四个方向的车辆有序通过,每个动作看上去英姿飒爽。

昨日途经西安市小寨十字的市民不难发现,与以往相比,这里的车没有那么堵了,一方面是下雪天车辆少,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交警疏导。站在小寨天桥向下看,一名身穿黑色制服和绿色反光衣,头戴白色大盖帽的交警正站在小寨十字的正中央,因为路滑,他不停地用手势示意过往的车辆减速,遇红灯提前刹车,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十分标准,在他的疏导下,每一辆车都井然有序地通过了十字路口。

班车司机

把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

本报讯(首席记者姬娜)检查了刮水器、灯光等,给班车安装了防滑链,带着三角木,提醒旅客系好安全带,47岁的司机何永红,1月5日开车从纺织城客运站出发,缓缓地驶向商南。

“家里有急事,不然缓两天回去,抱着试试的想法问了客运站,说是午后路况还可以,12:00发一班。”一位旅客说。

司机何永红开车有27年,不管之前开车途中自己经历过多少次刮风下雨下雪,但是,每一次他都十分小心,“开车技术和经验很重要,但是时刻保持小心的心态更重要,旅客上了我的车,那就是把生命安全交给了我,容不得半点马虎。”何师傅说,班车上装了防滑链,还有三角木(一旦在上坡路段或遇到道路打滑,车辆容易‘溜\’时,把三角木放在车轮下,能很好地固定车辆),车速很慢,与前方车辆保持车距。原本3个小时的车辆,这一次他开了6个小时。18时,载着旅客们安全抵达商南。

6日,天空再次飘雪,为了安全起见,客运班车停发。何师傅拿着扫帚和铁锨除雪,担心车(柴油车)被冻了,他给车辆预热。

快递员

贴着暖宝宝雪中送件

本报讯(首席记者姬娜实习生郝思荣)“快件是有时效性的,可不能等雪停了、路不滑了再送,否则,那就成了慢递!”快递员肖师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6日,他冒着风雪把100件快递送给收件人。

在文艺北路,记者看到45岁的达达快递员肖师傅,站在雪地里核对单子,戴手套不方便打电话,他脱掉手套,拨打电话。快14时了,还没有吃午饭。

“冷吗?”记者跺着脚。“习惯了!”肖师傅笑道,下雪后的这几天单子不多,周六单子更少一些,从早到晚要把100件快递送完。“这么冷,地又滑,不着急的快递,缓两天再送么!”一旁的路人说。“那可不行,快件是有时效性的。”肖师傅答,他专门买了暖宝宝贴在腿上防寒,路上滑,骑三轮车骑慢点,不行了就下来推车步行。

14时许,他才去吃午饭。吃完饭又开始送件,一直到18时。

他是诸多快递员中的一员。记者在北长安街、凤栖西路附近看到,不少快递员骑着三轮车、摩托车,在没有任何防滑措施的情况下,缓缓行驶。

收费员

大雪纷飞中坚守13小时

本报讯(记者张彦刚)1月6日中午,古城西安大雪飞扬,在西安市莲湖区大唐西市附近的老机场巷内,街道东侧人行道上的停车位前,51岁的泊车收费员秦兴贵师傅,顶着漫天飞雪,正指挥一辆奥迪车小心地进入车位,刷卡、收费、开票,这一切忙完后,工装已经完全湿透。

秦师傅告诉记者,自己来自河南开封,几年前来到西安打工做起了停车收费员,他说收入并不高,但还需要赡养家中年迈的父母。他说,干收费员这个活,必须受得了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今天已经工作13个小时了。

秦师傅拉开工作服扣子对记者说,棉工作服里又穿了棉衣和毛衣,下身穿了毛裤,还是感觉不暖和。秦师傅说,为了能让车主开车到此顺利泊车,自己就要提前到岗,使用铁锹和笤帚等工具。提前将车位上冻硬的积雪清理干净,往往清雪干下来,衣服内已经出汗,外边还是冰冷无比,那个难受无法用语言形容。

城管

扫雪连轴转 忙完大路进小巷

本报讯(王晨记者赵丽莉)昨天中午,十余名城管执法人员用推板、铁锹清理东大街沿线人行道上的积雪。在端履门十字东边,沿着清理过的路面朝东右拐进入菊花园,又看到8名城管执法人员在清理路面上的冰雪。记者在一群城管队员中找到了碑林区城市管理局柏树林中队队长张亮。在巷子中央的西侧人行道上,两家大门紧闭的门店前人行道上白茫茫一片,南北两边的路面却清扫得干干净净。“你们两个过来,咱们把那块人行道给清理了。”张亮拿着铁锹,一边给队员们说,一边朝积有冰雪的路段走去。他告诉记者,自从3日下午下雪以后,他们中队60名城管人员就分组赶往辖区东大街、柏树林、和平路、建国路4条主街道、88条街巷扫雪,并引导辖区1.9平方公里范围内1100余家临街商户按照“门前三包”责任及时清除积雪,但由于部分商户没有开门,造成门前积雪没有及时清理,他们一边巡查督促,一边清除。

公交司机

乘客平安到家才是真

本报讯(记者赵丽莉)今年49岁的曹保森是215路的一名公交驾驶员,面对新一轮降雪的到来,曹师傅内心十分焦急:“雪天行车最怕道路结冰,况且我们还手握着一车乘客的安全。”

1月6日凌晨4点,跑首班车的曹保森赶到杜城停车场开始对车辆发动机、制动、雨刮器、灯光等进行一系列检查。4点30分,一切准备就绪的曹师傅驾车驶向西门始发站,望着车窗外仍在飘着的雪花,他皱起了眉头:“雪还没停,今天不好跑。”

5点50分发出215路的第一班车,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站就上满了人。车辆行驶到三森附近时,车轮开始时不时地出现打滑现象,凭借着多年的驾驶经验,曹师傅说,为了保证安全只有两个法宝:注意力集中、慢慢开。尤其是通过坡道路段,由于路面结冰,行车速度要低、要稳,“车队已经开始陆续给车加装防滑链了,有了它开车能轻松点。”

13点40分,已经下班了的曹师傅又拿起铁锨,帮助同事们清理车轮挡泥皮上的冰碴儿。

保洁员

从早干到晚 做梦都是雪

本报讯(记者赵丽莉)昨天上午,天空又飘起了雪花,53岁的李天启和爱人吃过早饭,拿着推板来到建国门内,沿着西侧非机动车道向北一段一段清理泥糊状的积雪。他和爱人的保洁区从建国门到十一道巷,他俩沿着非机动车道逆向工作,他从西边由南向北清理,他爱人从东边由北向南清理,一旦出现车辆打滑抛锚等突发事故,容易发现和躲避。

“今早上5点起来,紧干慢干,才把人行道和马路上的树叶子清理了,7点50分回家吃完饭就跑过来了。路面上的积雪工作量大,车多、路滑、危险性高,要是赶天黑清理不完,明天早上就成了冰溜子了。”李天启说。

李师傅说,1月3日下午下雪后,他们就开始清扫人行道上的积雪。“昨晚上做个梦把我给惊醒了,梦见建国门内的路面上四辆车撞在一起,还把一个人给撞没了,行人都怪我没有把路上的积雪清理干净。”李师傅说,做这样的梦,主要是神经太紧张了。

菜贩

用棉大衣为蔬菜保温防“冻伤”

本报讯(记者张毅伟)棉大衣盖着白萝卜,旧被褥捂着大白菜。昨天,在西安建国路菜市场,菜贩孟庆良像爱护宝贝一样,爱护着他经营的80多个品种的蔬菜,他说咱不能给顾客卖“冻伤”的蔬菜。

孟庆良的摊点是菜市场最大的。他既给餐馆送菜,也经营零售。为了保障蔬菜供应,昨天两点半,他就开车去胡家庙蔬菜批发市场进菜。虽说车上有空调,但是凌晨气温太低,把他冻得不停地打寒战。雪一直在下,他的心随着纷飞的雪花在上下盘算,他担心过两天批发市场的菜不好进,他决定多购进一些蔬菜,像大白菜平时一次只购进200斤,昨天他购进了500斤,他一车购进了70多个品种4000多斤蔬菜。

孟庆良的菜摊在室外,给蔬菜保温防冻就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他把平时自己穿的棉大衣给水灵灵的白萝卜盖上,又从家里拿来不用的旧被褥捂在大白菜上,还专门买了个取暖用的“小太阳”,给所有蔬菜上都盖上了“棉被”。记者在他的菜摊上数了数,有10床旧被褥,3件棉大衣。他说:“说啥也不能让菜冻着。”

地铁站务员

滴水成冰中送乘客安全出行

本报讯(记者张彦刚)20多岁帅气的小伙子贾伟,是西安地铁三号线务庄高架地铁站的一名站务员。1月6日中午在务庄车站站台上见到他时,小伙子头戴一顶狗皮棉帽,身穿厚厚的地铁羽绒大衣,工作棉鞋,棉手套,即使这样,他在站台上迎来送往一列列地铁列车和上下车的乘客过程中,还不时地跺着双脚,用这种方式抵御严寒,站台上温度计显示,此时站台上的温度为-5℃,滴水成冰。

“务庄站与地下站不能比,他们有空调,也不能和其他的高架地铁站比,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和设计需要,这个车站几乎是完全开放的站台,其他站还可以通过百叶窗遮挡寒风,而这个站却不能,夏天酷热和冬天严寒,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贾伟一边执勤一边对记者说,口中冒着一股股白色的哈气。

机场除冰人

“绝不让飞机带冰雪上天”

本报讯(何金龙首席记者姬娜)飞机遇到冰雪天气,更需要及时除冰。否则,冰雪对于飞机的安全飞行危害很大。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停机坪,36岁的李含,正在12米的高空——除冰车的驾驶舱内,手持高速软管高空作业,向机身喷洒加热除冰液。

除冰液会降低飞机表面的冰点,还可在机翼上形成一层液体薄膜,在预估的保持时间内,可有效避免飞机机翼受结冰的影响。

完成一个架次飞机的除冰作业,大约半小时左右,经过除冰处理的飞机需要抓紧时间起飞。看着一架架干净的飞机带着机长满意的表情离开,他又奔向下一架飞机前。

李含,东航技术西北分公司航线维修部二车间书记,今年是他在东航工作的第14个年头。

李含说,三天以来,东航西北机务人共计保障进出港航班630余架次!不漏掉一个部位,不放下一个疑点,用警觉的眼睛与严谨的态度,把好飞行的最后一道关口。“绝不让飞机带冰雪上天!”

全民行动除雪保畅

●1月6日凌晨4时起,古城又迎来新一轮降雪天气。西安市政部门各融雪责任单位针对辖区内立交桥、高架桥、下穿通道、人行天桥及重要路段持续进行除雪除冰工作,开启新一轮的除冰雪战斗。

1月6日当天,重点针对立交桥桥面及上下坡道、人行天桥踏步等设施的边角部位进行再检查、再清理,安排人工清除人行天桥积雪,出动平地机、除雪铲车等大型机械对立交桥、下穿通道等上下坡道处集中清雪,并对局部清理不到位的路段抛撒融雪剂,防止路面结冰。同时对立交桥、高架桥、下穿通道梁下结出的“冰溜子”进行清除,保障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行。本报记者文锦

●1月6日,大雪再临西安,按照公安长安分局党委安排部署,分局团委动员组织各单位70余名青年民警、辅警组成“除雪保平安”青年突击队,来到长安区滨河大道义务扫雪除冰。经过近3个小时的认真清扫,滨河大道人行道上和行车道边的冰雪被清理干净。 通讯员梁明本报记者李佳

●1月6日清晨,在高陵的大街小巷,环卫工人黄绿相间的制服和志愿者鲜红的马甲在皑皑白雪中显得格外耀眼,与之并肩作战的还有高陵区的区级四大班子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一把铁锹、一个推耙、一把扫帚……都是他们手中的除雪“神器”,在他们带动下,各沿街店铺商户和社区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各扫门前雪”。 本报记者高峰

●1月6日早上,雁塔区委主要领导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放弃休息再次来到长安南路、雁塔西路、小寨东西路、育才路、雁翔路、西影路等重点路段,深入背街小巷、社区农村,发扬雁塔铁军精神,积极除雪破冰,为打造安全畅通出行环境做表率、作贡献。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带动下,辖区各社区、农村、驻地单位、沿街商户、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响应,一齐上街清扫积雪。 秦英本报记者文锦

●昨天,共青团西安市委响应市委政府“除雪保畅通”号召,动员组织全市13区县及各开发区优秀青年集体、广大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们走上街头,抗冰雪保畅通。据初步统计,1月6日全天,全市共动员各级团员、青年、志愿者2万余人次参与到“除雪保畅通”行动中。 本报记者赵丽莉

●连日大雪,道路积雪积冰严重,给西安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1月6日,西安市各开发区积极响应西安市委、市政府号召,确保雪后第一时间将积雪处理干净,全力以赴保障区内市民出行安全和交通通畅。西安国际港务区撒布融雪剂55吨;西安高新区全员上阵自扫门前雪;西安浐灞生态区组织社会力量清雪除冰;西安经开区522余台次车清理70余条道路。 本报记者周书养周婷婷

新闻推荐

各方行动 全市出动保洁员 近17万人次铲冰除雪

保洁员和清雪车辆协同作业清除路面积雪记者谢伟摄1月3日下午,西安降雪后,全市城管系统按照预案要求,在20分钟内启动了除雪除冰工作。截至5日17时,城管系统已先后出动保洁员近17万人(次)、出动...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