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文化育警”的样本 《2017长安警察故事》出炉侧记

三秦都市报 2017-12-20 03:40 大字

一直以来,我们都用最平实的文字还原着最普通的警察所经历过的最朴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人心的,无疑是刚性执法背后的柔性情怀——这让大家看到了铁汉的柔情。

但是,警察的故事岂止是以情感人?比如破案,这是一项极其严谨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演绎成为一部“悬疑剧”。这样的故事虽然会少一些情感线的牵动,但在重重迷雾中摸排线索,找寻案件真相的紧迫感,同样能紧扣人心。

为了更深入地展现真实的警察故事,西安市公安局长安分局党委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决定编辑《2017长安警察故事》,将于2018年正式出版发行。

体现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职业信仰

“盖一座大楼容易,树立一个文化标识却很难。”12月12日,在《2017长安警察故事》评奖出版汇报会现场,长安区政协副主席、公安长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会贤动情地讲道,中国的自信来自文化的自信,文化育警就是建立警察的文化自信,编辑这本书,长安的警察每个人都是作者。

虽然是警察出身,但李会贤笔耕多年,是颇有名气的作家。他希望民警可以以故事为载体,把工作和办案过程背后的智慧、酸甜苦辣、经验教训写出来,“这样的文学作品是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遗产。”

这项工作从今年6月21日正式启动,长安警方专门成立了编辑部。民警创作热情高涨,长安分局两次将征稿日期进行了延期。

此举在西安全市公安系统首开先河,无疑具有榜样示范意义。长安警方希望以文化来育警、强警,激发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价值追求,体现新时代人民警察的人文素质、血性品格和职业信仰。

民警骆浩担任编辑部主任。骆浩是鲁迅文学院首届公安作家班学员,也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扎根人民,书写新时代警察故事。”骆浩说,这个征集活动受到了广大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的热烈欢迎,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民警们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于个人而言,也是非常宝贵的独家记忆。”

长安警方同时邀请了长安作协主席团主席张军峰、副主席刘欢、秘书长张立、副秘书长吕维等组成评审团。

截至11月底,共征集警察故事107篇,经过初评、终评,共评出入围作品76件。这些作品,有辛酸、有感动、有温度、有担当,传达出满满正能量。

为了办案子瘦了20斤

三秦都市报记者昨天看到了刑侦大队民警袁鹏涛写的《从警这些年,为警那些事》。

袁鹏涛从警16年,最早在长安区最西边的马王派出所工作。第一次出警时,师傅带他骑着一辆快散架的摩托车,在山路上行了20多公里。到现场后,村民们一看惊呆了,“怎么来了两个黄头发、灰制服的外国警察?”

原来,这条山路灰尘太大,他和师傅骑摩托车卷起一路尘土,头发、眼睫毛都被土遮住了。

“还有一次办案子,瘦了20斤,这20斤变成了30多本厚厚的卷宗,我的眼睛也近视了。袁鹏涛说,这么苦,这么累,为啥还要坚持?就是因为警察是正义的使者,更能体会人间冷暖。

长安分局政工科副科长梁明写的《又到一年麦熟时》,获得三等奖。

“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在一次执勤间隙的事。”梁明向记者回忆,当时正是三夏收小麦的季节,他回家帮母亲抢收小麦,所以在写作时结合了警察故事和家庭亲情,是真情实感的回忆和记录。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梁明说,公安文化是凝聚警心、振奋士气的“核”动力,是激励民警团结拼搏的“精、气、神”,是催生队伍战斗力的“内燃机”,《警察故事》的编辑出版是分局文化育警工作的具体体现,能获奖,他感到非常荣幸。

文/图本报记者宋雨晁阳实习生孙忱

通讯员李荣泽

新闻推荐

爱心衣进农村“爱心超市” 可用积分换冬衣

爱心超市里的社会捐赠物品兑换专区近日,本报连续报道了长安区引镇街道鸿翔街社区的免费服装店,引发网友读者关注。昨天,长安区引镇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鸿翔街社区,他们想把免费服装店植入供销系...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