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代阅兵的那些事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8-08 08:03 大字

□ 赖晨(福建)

阅兵,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在此,笔者整理了中国历代阅兵的一些逸闻趣事,以飨读者。  

夏朝:阅兵的萌芽

公元前2065年,69岁的大禹举行了涂山祭祀大典,历史上也叫“涂山会盟”。涂山在今天的河南省嵩县境内。大禹是在公元前2070年,即他64岁那年即位的,之后,他率大军扫平了叛逆的三苗(长江中游以南的古代少数民族),为了显示权威,维护夏朝和各个诸侯国的统属关系,他发出了命令:天下诸侯必须到涂山来会盟宣誓。在大会上,大禹对各位诸侯说:“这次大会标志天下太平,华夏团结。今后有图谋不轨者,天下共诛之!”

涂山大会上,众多的夏朝士兵列队,手持羽毛装饰的武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动作整齐划一,以表示祭祀天神和欢迎诸侯。众多诸侯国向大禹供奉玉器、丝绸(玉帛),表示服从大禹的领导。

涂上会盟,大禹用武力展示了权威,威慑住了天下诸侯,达成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

大禹组织士兵持武器表演歌舞,其实就是阅兵的萌芽。 

西周:孟津观兵

在进攻商纣王之前,周武王为了检验实力、考察诸侯的忠诚、鼓舞士气,为讨伐敌国作铺垫,举行了一次大阅兵,历史上叫做“孟津观兵”。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在孟津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阅兵。据说有800多个诸侯国参加了这次阅兵,而且周武王带他们过了黄河,众多诸侯劝他向商朝京城进攻,但周武王发现商纣王实力还很强大,还有一定的民意基础,所以叫各位诸侯不要操之过急,然后带兵撤回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区)。

过了22年,即公元前1046年,商国发生内乱,民怨沸腾,周武王这时才认为时机成熟了,带领诸侯国向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滨区)进军,在牧野之战打败了敌人。  

春秋:频繁阅兵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阅兵十分频繁。其阅兵是以狩猎的形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首领第一个向猎物射箭,然后检阅部队。这种活动叫做“搜”,意思是春天狩猎。之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和战车。检阅步兵叫做“搜”,检阅战车叫做“大阅”,五年一次检阅步兵和车兵叫做“大搜”,在大搜时,淘汰老弱病残,补充强壮士兵。

诸侯们之所以经常举行阅兵,其目的是多样化的:一是为了检查军力。二是为了教育百姓,如晋文公认为:老百姓不知道国君的威仪,未生敬畏之心,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阅兵来教育他们。三是为了鼓舞士气和向敌人示威,比如在战前或者战斗间隙举行不定期的观兵或观师就是这个目的。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八月,鲁桓公也举行了一次阅兵,不过他这次阅兵的目的有些狗血,他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美女老婆文姜,这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讨好褒姒类似。

鲁桓公的老婆文姜是齐国公主(齐僖公女儿),在做姑娘的时候,她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发生了不伦之恋。嫁给不爱的鲁桓公之后,她愁眉不展,对英俊帅气的老情人日思夜想。鲁桓公十分爱这个冷美人,于是通过阅兵来取悦她,但文姜仍然不爱他,和哥哥合谋杀了他。 

秦朝:兵马俑再现阅兵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其天下是靠武力打下的,所以秦始皇十分重视阅兵和军训,虽然史料未详细记载,但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再现了当年阅兵的场面。  

西汉:阅兵发现良将

西汉王朝时,汉帝国军队经常举行各种阅兵活动,“阅兵”之称就是起源于西汉。这时候,定期阅兵活动经常和立秋的“祭兽”活动一起举行,其中还有一些搏击、打斗的科目。

西汉帝国的军队通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来检阅、考核军队。不管是中央直辖部队还是地方部队,每年秋天举行一次的阅兵,被称之为“秋射”“校阅”“都试”。朝廷设置了“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等官职负责此事。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汉文帝派三位将军驻扎在长安附近,拱卫首都:刘礼驻扎在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汉文帝到刘礼、徐厉的部队,乘车和随从长驱直入,官兵们下马跪拜在路边迎接他。只有周亚夫的细柳营,军容整肃,让汉文帝的车马徐行,周亚夫在马上行礼,未下马跪拜。

汉文帝对周亚夫赞不绝口,临终前把他推荐给儿子汉景帝,为日后平“七国之乱”储备了帅才。  

南朝:水军阅兵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帝国,因为地处长江之南的水乡,所以,重视水军的建设,南京城的玄武湖成为上述帝国训练、检阅水军的军事基地。  

唐朝:出征凯旋均要阅兵

大唐帝国的军训、阅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循序渐进,分等级训练;第二是阅兵首长有两个人,首先由大将军检阅,其次是皇帝检阅;第三是每年都要举行阅兵;第四是无论出征还是凯旋,皇帝都要对部队进行检阅,以宣示皇权、军威和国威。  

宋朝:禁军阅兵

军阀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十分重视军事,尤其重视训练禁军(中央警卫部队,也叫御林军)。他制定了教、阅、击、刺、骑、射的制度,挑选天下精兵充实到禁军,亲自到郊区演兵场检阅部队。

宋太祖、宋太宗兄弟把大阅(或大教)安排在每年的八九月份,而且必须由皇帝亲自检阅,从此,大宋帝国把在春天或者秋天检阅禁军定为惯例。  

明朝:阅兵震慑强邻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9年),大明帝国派陈诚到中亚、西亚各国访问。过了两年,永乐十八年(公元1421年)七月,二十七个中西亚国家六百多人来到大明帝国回访。他们抵达嘉峪关之后,朱棣派了六千骁骑一路护送他们,沿着嘉峪关参观明帝国九个军事重镇。

朱棣在皇宫接见了外国使团,使者纷纷行跪拜礼,只有帖木儿国使者以其国无此风俗拒绝跪拜,只行了鞠躬礼,朱棣也未过分责怪他。两个月后,朱棣邀请这六百多人到北京北边的怀来观看狩猎。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2年)三月,十万大明帝国的军队在怀来正式开始狩猎。明帝国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先后表演了骑兵的包抄,步兵的突击,步兵和骑兵的合击等战术项目,从云贵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分别表演了步兵劲弩齐射和长枪步兵的刺杀等科目。明帝国士兵军容齐整、步调一致、武器盔甲鲜明,二十七个国家的使者十分惊恐。神机营的火器表演,演示了各种尖端武器:虎威炮、火龙枪(骑兵所用的一种火枪)、抬枪(安南铳)、火箭炮(一窝蜂)、火焰喷射器(火龙车),使者们看得目瞪口呆。这次大规模的狩猎持续了一个多月。

阅兵之后,朱棣在土木堡再次接见了二十七国的使者。这一次,帖木儿国的使者带头伏地磕头了,再也不提“本国无此风俗”了。

大明帝国的军威,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清朝:阅兵制度完备

清帝国的大阅是皇帝检阅军训成果、考察军队战斗力的一种方式。早在天聪年间(公元1627-1636年),皇太极便举行过大阅。雍正之后,大阅制度更为完备、周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办理方法按照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的规格进行。

除了皇帝检阅部队,清朝还有派钦差大臣检阅部队的制度(钦派检阅),即由练兵处、兵部、陆军部奏告皇帝,钦派懂军事的若干位大臣去检阅部队。检阅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军容;第二是军技;第三是军学;第四是军器;第五是军阵;第六是军律;第七是军垒。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月,乾隆帝在北京南苑检阅了一万六千多位八旗兵。八旗兵们各自穿着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的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看不到头,场面壮观威武。意气风发的乾隆穿戴盔甲,腰佩宝刀,挂着弓袋箭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显得英姿勃勃。

史书记载:乾隆在检阅部队前,先试射了七枚箭,均一一射中了目标。然后由兵部尚书奏请他检阅部队,兵部尚书走在皇帝之前带路,总理大臣、满洲大学士、内大臣侍卫前引后随,随从贵族们均穿戴着盔甲,并骑着高头大马。  

总之,中国古代的阅兵动机是多元化的:祭祀天神;欢迎宾客;考察追随者的忠诚;检验军队实力;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教育百姓;显示国威、军威和综合国力等。

新闻推荐

开展雷霆行动无惧高温西安市长安法院快速执结一起财产保全案件

阳光讯(李晶记者严文辉)8月1日,迎着酷暑高温,西安市长安区法院执行部门迅速行动,保全特种作业车,顺利执结一起财产保全案件。案件源于审判部门的一份保全裁定。薛某是申请人某混凝土公司的前任车队队长...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