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安召 遗落天祝的璀璨明珠

兰州晚报 2020-06-12 02:27 大字

在青藏之眼,绿色天祝,土族“安召”是一种别样的存在。他们身着色彩明艳的服饰,他们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他们举手投足尽皆民族风情,他们一歌一舞保留原生态韵味……土族“安召”,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是遗落在雪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具有感染力的“安召”歌舞

“安召”,土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土族语中称为“千佼日”,意为“弯曲”或“转圈”,是土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无乐器伴奏,以歌的旋律节奏引导相伴的舞蹈,融合了土族的服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土族的故地之一,是甘肃省土族的主要分布区。全县19个乡镇都有土族分布,居住比较集中的区域为大通河流域的天堂乡、炭山岭镇、赛什斯镇及相邻的石门镇。

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轻盈欢快、诙谐幽默、格调高昂的“安召”歌舞,在当地群众中备受欢迎。它往往在婚礼、节庆期间、亲朋聚会时表演,也可在酒席宴上表演,不受场地、人数、时间、器乐的限制。舞者们随歌曲节奏和唱词的不同及曲调的变换而变换,边唱边舞、自娱自乐。跳“安召”时,由一人领唱,数人合唱并和舞,队形或单或双,或横或竖,或围成圈形。唱词一般三句为一段,也有两句为一段,曲调高亢、嘹亮,富有节奏感,感染力极强,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

不可替代的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据介绍,土族“安召”是土族地区流传最广泛的一种古老的民族舞蹈。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时期西北高原的吐谷浑王国,后经历代积淀、发展演变流传下来。它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劳作等诸多文化内容,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活动,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目前,受旅游开发、劳务输出等因素影响,土族“安召”舞赖以存在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弱化,只有在重大节日、节庆和土族婚俗中偶有表现,懂得演唱和表演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且在日益减少,青少年中已少有传承,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正在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

当地相关专家指出,天祝土族“安召”作为地方传统歌舞,是土族文化的缩影,保护好土族“安召”,不仅有利于研究土族传统文化,有利于保存土族语言、音乐和服饰,而且有利于研究整个西北地区在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交汇、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轨迹。(图片由天祝文旅局提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

新闻推荐

5月武威赏花正当时

武威市凉州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凉州区属于温带大陆干旱气候,这里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

天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天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