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着泥土 心中才有真情 武威市驻村帮扶第一书记记事

甘肃日报 2019-06-06 07:18 大字

天祝县打柴沟镇安家河村村民孙承花在为荷兰豆搭架引蔓。如今,高原夏菜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亩均收入最高可达5000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通讯员 甘曜毓

他们原本有不一样的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但在武威市贫瘠的深山里、纵横的乡野中,他们肩负起了一个共同的使命:扶贫。

他们尽锐出战,在田野丈量土地,在温室修剪枝丫,在荒山种树植绿,在沟渠疏通淤泥……

他们说,只有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才有真情,才能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他们,就是活跃在武威市的345名驻村第一书记。

蔡志杰是武威市凉州区松树镇槐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武威市畜牧兽医局选派的驻村干部,自2017年8月驻村以来,蔡志杰一直操心着三件事:一是为养殖户改良养殖品种;二是为村子培育新产业;三是做好三本“水账”。

一来到槐树村,蔡志杰便一头扎进了驻村帮扶工作,走村入户为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

“入户过程中,我发现全村养殖暖棚总体面积较大,养殖数量较多,但大部分饲养管理粗放,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效益低下。”蔡志杰说。

2019年,槐树村开始集中资源补短板、强弱项。蔡志杰争取扶贫项目资金12.6万元,为20户生猪养殖户引进纯种二元杂交母猪60头。全村先后成立了凉州区老槐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凉州区通泰兴旺养殖专业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以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特色种植为主的富民产业。

培育新产业,才能让村子发展有后劲。今年,槐树村在村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与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承包葡萄种植大棚协议。前期贫困户无需缴纳任何租金和押金,等年底收获后从大棚收益中扣除租赁费,剩余收入全归农户所有,全力帮助贫困户增收。

经过动员,有3户贫困户租种了6座大棚。“我们既不用出租金,离家又近,只要在棚里多下功夫,精细化管理,一年下来每座棚都能收入1万元左右,比外出务工好多了。”贫困户樊国海兴奋地说。

一直以来,槐树村存在灌溉亩均水费高昂的问题。2018年,亩均水费甚至达到200多元。蔡志杰与驻村工作队队员详细入户后发现,水费居高不下的症结在于灌溉时的无序用水。“亩均水费必须降下去,这既是经济效益更是生态效益。”蔡志杰与驻村工作队队员积极联系水利站、村水协会、村民用水小组,做好三本“水账”,在灌溉高峰期,监督村民有序用水,每日巡沟巡渠两腿泥。

今年,槐树村的亩均水费降到了最低88元,蔡志杰也成了半个水利专家。

如何让村民拥有长久的脱贫致富产业?古浪县十八里堡乡赵家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丁孝忠因地制宜,带动当地走出了旅游扶贫的新路子。

“赵家庄村山清水秀,一条庙儿沟河流过村口,每年春夏时节,有很多游客自驾来到这里游玩,这就是潜在的商机。”丁孝忠说。

然而,过去的赵家庄村,路颠房烂脏乱差,想要发展旅游业谈何容易。为此,丁孝忠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乡亲们修路修房。

由于长期从事公路工作,丁孝忠修起路和房来得心应手。去年,他联系帮扶单位,利用可回收利用的沥青混凝土帮助村内铺筑村道和主街道,协调捐赠30吨水泥修建了蔬菜装车平台。

“我家房顶经常漏水,往年四五月份下雨,土炕上摆满了水盆。”今年73岁的郑金花老人常年被房顶漏水的问题所困扰,丁孝忠了解这一情况后,从帮扶单位协调一批沥青防水毡,为郑金花解决了房屋漏水的问题。

产业是扶贫的根基。2018年,丁孝忠与驻村工作队做得最多的,就是培育发展赵家庄村的特色产业。驻村工作队队员范文鹏介绍,去年工作队帮助赵家庄村培育壮大传统种植业,协助成立原生态农牧合作社,并大力扶持发展旱作农业和高原夏菜产业。

“我自己种的6亩高原夏菜,亩均收入最低能达到4000元,再加上去周边种植大户那里打工,每天有80元的工资。”依托特色产业,村民雷刚的日子越过越好,还利用手头的闲钱收购了两头乳牛。

产业发展多点开花,拓宽增收致富渠道。2018年10月,十八里堡乡苍松山鸽繁育基地在赵家庄村成立。“今年,我们通过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00万元,实施了苍松山鸽繁育基地扩建项目,未来我们的鸽棚将越来越大,基础设施将越来越完善。”基地负责人雷金祥说。

“丁书记来了,赵家庄村的产业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但丁书记最爱干的事,却是种树。”村民石成虎说。

“赵家庄村周边环山绕水,但村内绿化面积少,要想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种树。”自从来到赵家庄村,丁孝忠将增加绿化面积当成长期工作,结合“绿地倍增”行动栽植树木2700棵。

刚开始,村民们还有些犯嘀咕,“地里的活都干不完,哪有时间种树”,响应绿化行动的村民寥寥无几。今年4月以来,树木成活,村子绿树成荫,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尝到了种树带来的甜头,都开始自发种树。

如今,苍松山鸽繁育基地扩建项目就要完工,村内道路硬化也已铺设完成,庙儿沟河被绿色点缀。“可以想象,将来赵家庄村肯定能长期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搬迁至移民点的陈兴平准备将赵家庄村的老宅翻新装修,投资搞“农家乐”。

“六一那天你能回来吗?”

“不知道,你就给儿子说能回来,不然又要哭闹。”

这位“说谎”的父亲是天祝县东大滩乡圈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宏。

眼前的李宏,鞋面上沾满一层黄泥。为了确保今年8月农村安全住房保障工程顺利完工,群众早些入住新房,他已经连续在工地上当了7天的监工。

“我是‘核三代’,一家人都是中核404职工。当年父辈们艰苦奋斗,为祖国国防事业奋斗了一生。如今,我扎根扶贫第一线,为祖国脱贫攻坚事业奋斗。”2017年7月,李宏来到圈湾村驻村扶贫,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和老百姓打交道,既要能说,更要能干。”

驻村伊始,李宏接到整治人居环境任务,风风火火组织卫生检查,监督农村住房保障工程进度。然而,村民们并不买账,觉得李宏多管闲事。

“祖祖辈辈都这么生活,突然要改变,大家自然不乐意。”当头炮没打响,李宏决定改变策略:扫牛粪、送炊暖炉、规整陈设,每次上门走访,李宏都会主动找事做,拿实际行动跟大伙讲道理。在他的影响下,村民开始主动清扫卫生环境,并到保障房工地帮忙。

两年时间,李宏的手掌布满了老茧。与此同时,他对农活也越来越精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抓实干还是装腔作势,他们心里都有本账。”搬过数十斤重的石板,蹲过臭气熏天的牦牛圈,不管是农村住房保障工程,还是产业发展,李宏总是冲锋在前。他总结出一条经验:让老百姓信服,唯有身体力行。

“穷了半辈子,自从有了国家的政策补助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春耕的农资不用愁了;没有本钱发展产业,驻村工作队还送来基础种羊,帮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圈湾村村民祁奎堂拉着李宏的手感激地说。

2018年,圈湾村贫困发生率由6.13%下降至2.67%,符合贫困村退出条件。“这份成绩单是贫困户和所有基层干部手拉手拧成一股绳干出来的。”李宏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五一”武威旅游市场人气爆棚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梁文晶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武威市共接待游客38.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2亿元。研学旅行、...

天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