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滩上藜麦香

武威日报 2018-11-08 16:40 大字

本报见习记者董丽俊(右)在采访天祝县松山镇德吉新村村民刘丁汉。

本报记者 张尚梅张海涛见习记者 董丽俊

有太阳的时候,天祝松山滩的天那么蓝,藜麦种植基地上,一片火红的藜麦,株株挺立、颗颗饱满,如一位丰盈的女子静谧而优雅。一阵风过,香味四散。

因为遇见藜麦,松山滩的美,尽在眼底。

藜麦被称之为“粮食之母",喜冷凉和高海拔气候。天祝县气候干旱冷凉,雪水甘甜纯净,土壤酸碱适中,日照强度高,昼夜温差大,干旱且无污染,是最适合藜麦生长的环境。

刘丁汉,这个有着黝黑脸庞的藏家汉子,2015年从朵什镇搬到了德吉新村,先养羊,后种植香菇,去年听说县上招商引资引进甘肃远达集团,在松山镇南阳山生态移民区种植藜麦,并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他毫不犹豫签合同、摁手印、种藜麦。“今年种了9亩地的藜麦,按照合同每斤4元的价格计算,收入很不错。"刘丁汉说。

“藜麦成熟的季节,真是美!"刘丁汉在手机上翻看藜麦地里劳作的影像:照片上层层的藜麦叶子红了,黄了,斑斓了,如画家打翻了画板、泼洒了油彩,最美的是收割藜麦的老俩口开心的笑颜。

除了种植藜麦,刘丁汉还在日光温室种植香菇、暖棚养殖肉牛,收入不错。如今,他和老伴住进了移民区藏式新房,有水电、有家电,闲下来泡一壶茯茶,搬一个小凳,坐在院子里逗着小外孙以西梅朵,幸福洋溢在脸上。

2017年,松山镇在南阳山生态移民区5、7号点试种植藜麦4900亩获得成功,2018年,全镇各村大范围种植9000亩藜麦。实施农村“三变"改革,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以天祝县南阳山德吉、祥瑞、鞍子山等移民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华藏寺、哈溪、朵什、天堂等7个周边乡镇的群众,落实种植面积3万亩,带动11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藜麦7842亩。

因为藜麦,牧人变身工人。因为藜麦,松山滩变身美丽花海,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焕发出别样的美丽风采。

新闻推荐

【走基层 看民生】“乡村公益岗位帮我脱贫了!”

本报记者徐俊勇通讯员李卫泰“林子大,又是公路边,森林防护责任重啊!”10月12日傍晚,天祝县石门镇维芨滩村藏族生态护林员李成...

天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