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好处多
本报记者 伏润之 通讯员 蔡泽成
4年前,天祝县打柴沟深沟村村民陈俊涛结束了四处闯荡的打工生涯,因为村里成立了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他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收入稳定,还能顾家种地!”对这份工作,陈俊涛十分满意。
无独有偶,与深沟村毗邻的下河东村,这几年外出务工的人也越来越少,与多年前的外出打工情形反差巨大。
近年来,随着天祝县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再外出务工,而是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家门口就业好处多
42岁的陈俊涛曾有十多年的外出打工经历。“今年在内蒙古、明年在新疆,有时一年要换好几个地方,工作不稳定。”说起外出打工的心酸,陈俊涛深有感触,“常年离家,最怕孩子缺了父爱和家庭教育,家里的耕地也得回来照料……种种困难都可以克服,但工资问题最头疼,一旦辛苦钱要不到,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4年,天祝县招商引进了天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址就在深沟村。得知该情况后,陈俊涛成了这家企业的第一个当地工人。
“比起外出打工,家门口就业收入怎样?”“收入相当于增加了一倍。”陈俊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外出打工虽然日工资高,但工作断断续续,除去车费、日常消费等,一年最多挣2万元,加上农田收入,也不过4万元。在家门口工作,月工资3600元,他和妻子两人年工资至少6万元,再加上农田收入,年均收入8万元。
除了收入倍增,陈俊涛还有更多收获。他告诉记者,厂里工作计量不计时,每天下午3时左右就能下班,自己和妻子有大把的时间教育孩子,种田顾家。两年前,因为熟练掌握了食用菌生产技术,他还升任为生产车间负责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此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吸引的自然不止陈俊涛一人。记者了解到,在这家食用菌企业里,平常有110名工人,最多的时候有170多人,他们都是当地群众。
在家种地渐成首选
连续四五年,下河东的村民们逐渐从土地里尝到了甜头,家家户户都视耕地为“聚宝盆”,外出打工的只是极少数。
然而,十多年前,下河东村的情况迥然不同。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地里种小麦、青稞、油菜等传统作物,产量低、收益少。无奈之下,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成片的耕地撂荒,村子也日渐冷清、寂寥。
后来,政府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大田蔬菜,人们慢慢发现,看似贫瘠的土地里可以种出笋子、架豆等经济作物,暖烘烘的温室里甚至能种出红提葡萄、西葫芦、西瓜等。经济作物让种地效益翻了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外出务工的人们开始陆续回乡种地,水浇地全都种上了大田蔬菜,曾被“抛弃”的土地全部建起了日光温室,现在全村4700多亩耕地全被利用,无一浪费。
56岁的吴兴明告诉记者,过去村里一些耕地零租金都没人种,现在即使拿出500元,都承包不到一亩地。
“1座温室无论种植番瓜还是龙须菜,收入至少1万元,1亩大田蔬菜无论种笋子还是架豆,平均收入3500元,在家种地就有稳定收入,谁不愿留在家里?”吴兴明笑呵呵地说。
返乡热的背后
记者在天祝县乡镇村组采访时发现,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并渐成新趋势。探究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业凝聚了人;二是企业“吸引”了人;三是项目建设留住了人。
天祝县农牧局局长李宗平坦言,以前,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主要是因为土地贫瘠、广种薄收。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天祝县不仅建起了大量温室和暖棚,引进了诸多经济作物,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逐渐把农民留在了家乡。
“在家就业”兴起的背后,也有引进企业的功劳。天祝县工信局局长吴学文表示,近年来,天祝县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企业,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中,仅天祝县宽沟工业园区,就解决就业人员2000多名。
此外,记者发现,近年来天祝县实施的项目越来越多,修路、架桥、建房、盖楼……大批建设项目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方便。不仅如此,天祝县还努力创造“家门口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工业上抓招商上项目、农业上抓调整创特色、城镇建设上抓管理提品位、乡村上抓振兴促和谐……
“在家就业,让老人不再孤独、孩子不再留守,家人团聚,谁都向往!”西大滩镇上泉村村民桑敬德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蔡泽成顾振董)今年,天祝县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62万亩、封山育林3.8万亩、通道绿化100公里、义务植树100万株;建设新农村社区绿化12个,乡镇驻地绿化5个。目前,各项准备...
天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