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托起新愿景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天祝县西大滩镇白土台村采访,站到村口对面的山丘上,映入眼帘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各类药材长势良好,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互辉映。如今,当归、秦艽、羌活、乌药、大黄等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宝贝。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沈万根与几位乡亲早早就在地里忙活着。说起中药材的收益,沈万根笑眯眯地说起他的“小算盘”:“今年我种了4亩当归、27亩乌药,还有一些秦艽、羌活,每亩大概能收入三四千元。按现在的行情来看,出售一部分药材,也能收入五六万。”
今年56岁的沈万根从事中药材种植纯属偶然。2014年,沈万根和几个老乡到定西一建筑企业打工。一天休息,他们外出闲逛,来到一家中药材种植基地,恰逢药材出售,看到一袋又一袋的中药材装上汽车,药材种植户大把数着钞票,沈万根心动了。一个念头闪现在他心中:“我们家乡为什么不搞中药材种植呢?”
心动不如行动。当年秋季,他决定返乡发展药材产业。沈万根找到县林业、农牧、卫生、乡农技站等部门,向技术骨干学习、论证,了解在白土台村发展中药材的可行性,又先后多次到陇西、青海、兰州等地考察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广阔的市场前景,坚定了他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2015年,沈万根利用自家的6亩闲置地块,开始试种乌药。2016年,他又引进当归、秦艽、羌活、黄芪等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
药材下种后,沈万根在浇水、打药、锄草、施肥等各个环节严加管护,生怕稍有疏忽,影响了药材生长。为了尽快掌握中药材管理技术,他购买相关专业书籍,认真自学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中药材种植培训班,并认真收集资料,还顶着烈日在田里观察秧苗生长习性、特点,边记边查资料。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他不仅掌握了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种子、种苗选择标准、病虫害防治方法、收获技巧等,还对中药材的出售时机、市场行情及销售网络烂熟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药材产量不断提高,种植的品种也逐渐增多,仅去年他的药材种植收入近6万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我们非常振奋,给我们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要为党的好政策鼓掌叫好。”沈万根激动地说,从去年开始,他同村里的巴曾寿、马平、陈长年等联合成立了天祝县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种子包供应,技术包指导,产品包回收”的服务宗旨,实行订单种植,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如今,沈万根已经成了村里的发家致富能手。“中药材种植面临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我要借助党的十九大的春风,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带领家乡更多人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卫泰)日前,天祝县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好党委巡察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着力推进城市公交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该县全面落实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坚持巡察工作五项原...
天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天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