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一种情怀

武威日报 2021-06-09 19:05 大字

本报记者范武平

端午节即将到来,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有着丰富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衍生出了很多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习俗,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祛灾的愿望。同时,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很好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端午的传统美食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一首民谣唱出了端午节的习俗。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元辉在《武威人的端午情结》一文中写道:端午节那一天,凉州家家户户吃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油饼子卷糕是凉州地方特色美食,也是最诱人的风味小吃,油而不腻,香甜可口。油饼子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把面粉做成面饼,然后将其放入油锅里炸至金黄色;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葡萄干、花生仁、糖等几种。古浪称之为“糯米卷糕",除了卷糕,古浪还有吃韭菜角子的习惯。民勤也吃卷糕,民勤民歌《五哥放羊》就有这样几句唱词:“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包冰糖。冰糖砂糖红黑糖,不知道五哥尝不尝。"此外,民勤还有蒸扇子的习俗。“凉州民间在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李元辉告诉记者,凉州民歌《王哥放羊》中有一个唱词版本中就提到了雄黄酒:“五月里来五端阳,杨柳插在大门上。雄黄药酒高升上,我和王哥喝一场。"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老人们一般喜欢在这天饮雄黄酒,并在纸上涂上五种毒虫的形状,喷洒上雄黄酒,面对太阳烧掉,也叫“送五毒"。有仪式感的节日离不开美食,过年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美食可以把大家聚在一起,大块朵颐,大人唠唠家常,年轻人聊聊工作,舌尖上味蕾在绽放,满屋的美味与幸福在蔓延,尤其端午吃粽子、吃卷糕,是这个节日最具特色的食物之一。

端午的家国情怀

每年端午节期间,自然少不了一系列民俗活动,民俗中充满趣味,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透过民俗现象,探寻蕴藏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民族精神,揭示端午背后的“民"与“俗",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谈及端午节,很多人就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事实上,与端午节有关的名人很多,除了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等。尽管端午节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始终未变,即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屈原为代表的忠烈爱国之士,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不懈奋斗。正是由于这样一批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与呕心沥血,正是这份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让端午节的文化积淀愈加深厚与浓烈。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端午节既是追先怀古,对历史先贤致敬的节日,也是团结一心,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载体。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端午节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家国情怀,鼓舞后辈不断前行的脚步。

端午的时代气息

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包、赛龙舟……这些传统民俗多年以来一直流传在人们心中。如何赋予传统节日以文化意义,李元辉认为,维系一个民族有很多个条件,民族性的节日作为联系纽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节日只要有民俗和风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但却不能被淡忘或遗忘,应该将民俗和风俗的东西赋予其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记者在一家幼儿园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忙碌地穿梭在翠绿的粽叶间包粽子,或学习制作色彩斑斓的香囊,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使孩子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浓浓的亲情。端午节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吃粽子、赛龙舟不仅成为了流行的节日民俗,还和游戏、竞技、娱乐、文艺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时间的长河中,端午节不断吸纳着时代的因素和民族的情感传承至今。"李元辉告诉记者,传统节日应该融入更多的时代气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重新打量中国节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传承端午节的爱国情怀,正呼应了时代和现实的需要,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从辟邪祛病,到纪念屈原,再到当今丰富多元的创新,端午节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风俗会流变,但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惜。

新闻推荐

履职担当守护平安 记武威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蔡林伸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伏润之参加工作20年来,武威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蔡林伸一直身处办案一线,用勤奋敬业和责任担...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