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遗址探访记
西夏遗址探访记
刘爱萍党菊红
岁暮天寒,冬至当归。11月28日,武威市西夏博物馆邀请原武威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黎大祥同志实地探访武威市西夏遗址,并进行冬季西夏历史文化现场业务培训和解读。
西夏遗址——金刚亥母洞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新华镇缠山村西的祁连山中。历史上曾是佛教活动的圣地,亦称亥母洞寺。据清乾隆《武威县志》记载:“亥母洞寺,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
在黎大祥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来到了金刚亥母洞的山腰处,在连绵起伏的山体间看到4个洞窟。黎大祥介绍,1987年,缠山村部分村民联合邻近村的一些信仰宗教的群众对该村已毁的亥母洞寺部分建筑进行修复,在寺院山洞内,意外地发现了一批文物。当时村民不知其价值,有些被毁,有些被藏在了山中的石缝中间。
这批西夏文物发现后,得到原武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现场察看,先后两次拨款5000余元,对洞窟及窟前寺庙遗址进行清理。清理出土西夏文文书、西夏文和藏文写经、唐卡、鸟型绣花鞋、泥塑、石刻造像、印花绢帛残片和麻、毛织品以及多种纹样的陶范、梵文残碑、各种塔婆、瓷扁壶、藏文木牍、瓦当等大批文物,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西夏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而且有些文物是国内首次发现。
黎大祥在介绍1、2号洞窟所出土的西夏文物时表示,1号洞内除发现大量西夏文物外,还发现有四座藏寺喇嘛塔,此洞窟内铺地砖以下2米多深处,发现一具夹在石缝之间的肩披褡裢的直立人骨架,人骨架下有瓷扁壶等西夏文物。2号洞内也有佛塔遗迹暴露,并有木梯深入地下。2016年以后,甘肃省考古所对此处又进行了细致清理,并且又有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来到距离亥母寺不远的亥母寺下寺,黎大祥介绍了当时最早参与亥母寺清理发掘的村民乔得永,共同追忆了当年武威老一代文物工作者考古发现的一些场景。
离开亥母寺下寺,继续前行,不久便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磨咀子,位于武威市城东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西依西山顶,东接沃野,阡陌纵横,杂木河流经其间。据历史考证,在很早以前,此地就是一处便于人类居住,从事生产的栖息地。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汉代墓葬。磨咀子也以出土大批汉简、木雕、丝、麻、草编织物等重要珍贵历史文物而闻名于世。
五坝山墓群位于武威凉州区古城镇,墓葬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在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700米的范围内,墓葬密布,非常集中。1983年因建砖厂,陆续发现各代墓葬,大多为土洞墓,少数为砖室墓,出土大量遗物。1984-198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6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从发掘情况,五坝山既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又是一处两汉、魏晋、西夏时期的墓葬群。遗址出土的精美彩陶属马家窑文化在甘肃西部地区的新类型。西汉墓中的壁画上,其人物、山水和狩猎、宴饮场面绘画技巧娴熟,色泽鲜艳。在五坝山墓群,黎大祥带领大家找到当时出土了西汉壁画——山林狩猎图的出土墓遗址,令人惊艳的是在这层层叠叠的山丘下面,竟然埋藏有西汉时期精美的壁画。
中午短暂休息后,大家启程来到了杂木寺。该寺位于天梯山北麓,古城八五蓝家庄,原有天梯宝塔一座、庙宇一院。塔下石洞内有水母三娘塑像三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宝塔倒塌,庙宇被拆。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该寺属西夏寺院。塔座佛龛中雕有西夏早期噶玛噶举派的佛像。一路下行,大家观看了县级文物保护遗址——上古城瓷窑址。它为清代瓷窑址,现已无法看清它的全貌。遗憾的是在古城塔儿湾遗址,由于现存遗址已被荒草覆盖,已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天的西夏遗址探访暨冬季培训活动已接近尾声,市西夏博物馆馆长张有国由衷地表示,武威是西夏右厢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都会、佛教中心、交通枢纽和中转站,作为文物工作者只有更好地了解武威历史遗迹,熟悉并讲好西夏文物故事,才能为武威旅游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蒋文艳)12月8日,黄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武威市人民政府在武威市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