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匾额文化承载“武威故事”

兰州晚报 2020-05-12 01:59 大字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人文荟萃,题咏不断,墨宝丰富,尤其是一块块精雕细刻、令人叹为观止的匾额,让众多的专家学者惊叹不已。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精美的艺术大赏,让武威的匾额文化成为专家学者瞩目的焦点。在专家的眼中,武威的匾额文化既是儒学教育的见证,又是研究文史资料的重要佐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武威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是国家4A级景区,现有44块匾额。有林则徐书写的“浩气凌霄”;有牛鉴题写的“日在天上”;有“聚精扬纪”和“书城不夜”,还有清朝的“化峻天枢”(1695年)和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的“文教开宗”(1939年)等名匾。

根据资料记载,武威匾额,洋洋大观,遗存丰富。目前武威文庙文昌宫桂籍殿保存下来的数十块匾额(其中3块在钟楼),是从清康熙年间到民国末年的一批。民国末期,国民党设武威县参议会,文昌宫桂籍殿被作为参议会办公室。由于屋架高大,冬天寒冷难耐,工作人员便搭了顶棚,在前廊下修起墙壁,安了门窗。于是这些高挂在檐下梁间的匾额就全部被隐藏了起来。后来,县上领导重视保护文物,拨款维修文庙及文昌宫古建筑,这些匾额最终才“重见天日”。

匾额,集书法、绘画、髹漆、雕刻等于一体,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些极具美感的艺术体,系饱学鸿儒、地方名流、名师学子的杰作,书法造诣高,意境深远。有专家指出,武威文庙匾额数量之多,悬挂之集中,品位之高,是河西地区匾额文化的代表。这些匾额背后包含的人文、民俗等凸显武威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但可以延伸研学大课堂,而且可成为文化旅游的亮点和焦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文/图

新闻推荐

鞠毅在督查调研凉州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强调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持续向好

鞠毅在督查调研凉州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强调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持续向好每日甘肃网5月7日讯据武威日报报道(记...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