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恰逢一年分红时
恰逢一年分红时
本报记者杨鹏元通讯员高素云
“李叔,小吴,快把手头的活儿撂下领钱去,合作社要给贫困户分红了!"7月30日一大早,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党支部书记刘得成兴奋地喊着本村的贫困户去参加合作社的分红仪式。
这一天,是韩佐镇头畦村的好日子。去年的这一天,村委会决定将140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股金分配给村里的114户贫困户,投入到凉州区创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食用菌生产。一年期满,合作社仍然选择了7月3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向村集体分红,再由村集体将分红款分发到贫困户手中,农村“三变"改革给头畦村集体和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从“贫穷落后"到“产业脱贫"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2016年,面对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的现状,头畦村村“两委"立足村情,采取“支部引领、能人带队、农户参与、抱团发展"的党建扶贫新模式,积极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按当初拟定的入股资金8%的分红比例,合作社向村委会分红11.2万元,村委会再按8:2的比例,将80%分给114户贫困户,每户可分红780元;剩余20%、2.24万元,村委会留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刘得成感慨地说:“经过一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我们的‘三变’改革是成功的。"
人群中,70多岁的李严天老人拿着刚刚分到的款热泪盈眶。村干部告诉记者,李严天是全村唯一一户尚未脱贫的贫困户,经大家一致同意,合作社把分红后剩余的680元“零头"分给了他,以帮助他早日脱贫。
到场的贫困户喜滋滋地接过分红款,纷纷翘起了大拇指:“‘三变’改革真是好,为咱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从“输血"到“造血"
室外酷暑难耐,室内清凉舒适。在头畦村食用菌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有的采摘蘑菇,有的清理菌渣,忙得不亦乐乎。
头畦村六组的贫困户于晓梅是这里的采菇能手,她一边动作娴熟地采摘着菌架上的蘑菇,一边告诉记者:“我现在除了到这里上班外,还利用空闲时间自己发展种植、养殖,一年下来也能挣上两三万元,家庭收入明显提高,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之前为照顾家庭,我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十分困难。现在我成了家门口的产业工人,不但有分红收入,还有务工收入,家里也照顾得上,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脱贫致富。"已经脱贫的头畦村贫困户夏万成喜笑颜开。
“三变"改革给贫困户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资产分红,还有务工收入。通过技术培训,贫困户们摇身一变成了合作社的产业工人,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增强了他们靠勤劳发家致富的信心,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效结合,真正实现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三变"改革到“三方共赢"
“‘三变’改革实现了集体经济从‘空白’到‘实有’转变,解决了企业用工成本过高的弊端,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岗位,优先为贫困户提供了一个就近就地务工的门路,实现了企业、村委会和贫困户三方共赢。"刘得成自豪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用村集体获得的2.24万元分红收入发展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把我们的村子建设得更美丽、更宜居,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如今,在韩佐镇食用菌生产基地,有一半以上的产业工人是贫困户;头畦村的贫困户,在家里是股东,到基地上班是产业工人,下班回家是种养大户,分红收入、务工收入、种养收入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我们计划到2020年,食用菌基地生产规模翻一番,年产量达到100万袋。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食用菌产业真正成为韩佐镇的一项特色富民产业。"韩佐镇党委书记王兴鹏满怀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暑运“铁蒸笼”下的调车人:每日为8000多辆车体“穿针引线”
暑运“铁蒸笼”下的调车人:每日为8000多辆车体“穿针引线”近日,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武威南车务段武威南车站编组...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