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云和母亲拉煤的故事
陈天云和母亲拉煤的故事
本报见习记者孙丽娟
近日,记者在凉州区全圣佳苑见到陈天云老人时,他正在家里的厨房内忙着为家人熬煮营养米糊。只见陈大爷熟练加水,用量杯先放了一杯米,然后是少许红豆、花生、桂圆、红枣,再打开天然气,小火慢煮着。环顾厨房四周,微波炉、榨汁机、电饼铛、电磁炉等厨房用具一应俱全。
“现在生活太方便了,家家户户做饭都用天然气。以前做饭都要烧煤球,而且这个煤全靠人力从煤场拉回来,其过程充满艰辛。"说起以前拉煤的事,陈大爷感慨万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武威城里家家户户烧水、做饭、取暖都要用煤,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煤。那时,买煤拉煤是普通老百姓家经常干的事情,煤场是百姓们必去的地方。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与买煤有关的记忆。
“那时候,家里很困难,父亲在大口子煤矿工作,常年不在家。姊妹们都还小,拉煤这种重体力活都落在母亲和我这个老大的身上。"陈大爷回忆说,一大早,母亲就把他叫了起来,喝了点水,吃上几口馍就出发拉煤了。“我们的运输工具是用几块木板拼凑的三轮车,三个轱辘没有气胎,只是用了一层很硬很厚的汽车废旧轮胎绷在外面,因此,拉起来很吃力。"陈大爷说。
“拉煤的地方就在现在靶场社区那块,虽然不是很远,但是那时候路不是水泥路,是那种石子路,推起三轮车很不好走。"陈大爷说,一路上,母亲弓着腰吃力地往前拉,陈大爷就弯着腰在后面用力向前推。“母亲和我拉车的技术一点都不熟练,去的时候没有拉煤还挺好走,回来的时候三轮车拉了一麻袋煤后,车子就不听使唤,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母亲和我每走几步就得调整一下方向,不一会儿就冒汗了。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不到3公里的路程,我们硬是走了3个多小时。"想起母亲拉煤的样子,陈大爷神情黯然。
为节省煤块,陈大爷母亲每次拉煤回来都会在煤面里掺上土,摊在地上做成煤饼,再切成小块,晾干后,当块儿煤使用。这样的煤饼烧炉子效果并不好,炉火不是很旺,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只有围在炉子的周边,才能感到些许热气。
“我们家地下室还有以前做煤饼的模具,我没舍得扔,留个念想。"一晃过去了很多年,陈大爷多次搬家,做饭、取暖早已不需要买煤烧煤,但拉煤的记忆,却历久弥新。如今,陈大爷已经60多岁了,每当想起那些艰苦的日子,他总是感慨万千。
几十年来,从依靠人力拉煤到大街上可以买到蜂窝煤,再到使用液化气,每一个时期的家庭生活剪影,都在不经意间折射了时代的变迁。今天,经济飞速发展,大家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增强,天然气、电炊具都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我回忆以前的年代,吃苦耐劳是上一代人留给我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用终身。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看着祖国一天天强大,我的心里如阳光般亮堂,享受着这个时代给老百姓带来的福利,心里满是获得感和幸福感。"陈大爷笑着说。
新闻推荐
武威市各文化旅游景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本报讯(记者韩慧文)7月13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武威市雷台、鸠摩罗什寺、...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