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助残同发展
本报记者杨鹏元
见习记者董丽俊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对残疾人而言,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就意味着生活多了一份保障、未来多了一份希望。
今年55岁的张平福,是凉州区四坝镇三岔村村民,虽然右下肢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一直努力为生活奔波着。
“因为身体残疾,外出打工不现实,只能去附近的工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维持生活。前年,在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的帮助下,我建起了一座温棚,主要种植小乳瓜和西红柿,去年种植的西红柿收入了3万元。自从种上温棚,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我是打心眼里高兴。”张平福在自家的温棚里喜笑颜开。
2017年,位于四坝镇的凉州区祥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光温室种植基地,被凉州区确定为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秉承“帮、包、带、扶”的理念,立足实际、济贫助残,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残疾人”模式,通过“集中安置、季节性分散雇佣、孵化示范就业、辐射带动”等方式,认真落实扶持项目,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
“我们采取因人施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根据用工需求和残疾人残疾程度,安置残疾人到卫生清洁、蔬菜釆摘、枝蔓打叉、物品分拣包装等作业强度弱、体力劳动轻的岗位工作。同时开展定向培训,邀请农技人员,采取一对一技术培训,确保残疾学员‘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在他们熟练掌握日光温室特色瓜菜种植基本技术后,把他们集中安置到日光温室基地进行工作。这样一来,既让他们掌握了一项技能,同时又实现了就业孵化基地‘授人以渔’的出发点。”凉州区祥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齐瑞和向记者介绍。
2018年,凉州区祥瑞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18人,成功孵化残疾人就业脱贫36人,孵化就业的残疾人家庭年收入达15000元以上,实现了“掌握一项技能,就业一人”的目的,极大地加快了贫困残疾人家庭的脱贫步伐。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52户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增收致富的路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正楠赵勇忠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上午,来自凉州区城乡数百名群众欢聚在天马湖公园的中心广场,观...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