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二十年,八千亩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5-25 08:51 大字

本报记者赵勇忠

凉州区是武威市经济条件相对最好的县区,河西典型的绿色农业基地,也是西北最大的人口县(区)。王银吉所在的长城乡紧邻腾格里大沙漠,沙害对农田家园的侵害长期以来始终就没有停止过脚步,沿沙区域农田产量锐减,面积缩小,沙尘之害使群众生活多了许多难处,付出和获得的不对等在无奈中持续着。

离开土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这是祖辈们遵循的共同认知。王银吉就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有些人眼中,他们一家又傻又愚:别人打工,做生意,跑运输,日子越过越好,王银吉一家人却要倒贴着进沙漠种树,日子过得穷酸,肯定是脑子出问题了。

二十年前,看着沙害肆无忌惮地逼近家园,他和父亲商量着治沙,一句话:不能失去生活的家啊!说干就干,两人把家中值钱的东西变卖后,买树、买苗、买骆驼,进沙漠。

现在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吃住在沙漠里的地窝子是怎么回事。地窝子,就是找一个坡向下挖掘,挖出一个窝,能躲风避雨吃饭睡觉的地方。无电无煤,无床无灶,水要从村里挑来存在水缸里,一盏煤油灯代替了电灯,生活似乎回到了原始状态。他们披星戴月,历经艰辛苦难,却无怨无悔。

2005年,因全家人都在沙漠里,小儿子病了,耽误了及时救医,几个月后,孩子离开了人世。每当妻子抱怨时,王银吉总是愧疚自责,他说这份痛会伴随他一生。这位朴素实在的汉子,横下一条心治沙造林,要证明给大家看,只要坚持干,沙害会减少,日子才能好。

治沙造林,种好还要管好护好,王银吉一家人与大漠孤烟为伴,春夏秋冬相守。苍天不负吃苦人,8000亩庙儿墩(当地群众改叫作王家沙窝)沙漠披上了绿色的外装,沙害停止了脚步,农田恢复了朝气,家园重现了生机。

二十年,王银吉一家人无私投入近100万元,在8000亩沙滩上种下了700万株沙生植物,带动了家乡群众自发治理沙漠。如今,绿色不断向沙漠远方延伸。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好家庭”“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绿化先进个人”“全省文明家庭”……荣誉是党和人民对奉献者的肯定和尊重。王银吉说:“我们一家会干下去”,“现在有了支持,会越干越好”。

新闻推荐

西北师大音乐学院送文艺到武威

西北师大音乐学院送文艺到武威市本报讯(记者李萍)5月17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甘肃畜牧工程...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