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种下“幸福果”

武威日报 2018-03-09 05:58 大字

本报记者 张秀芳

春日,记者乘车沿着通村公路一路西行,在杂木河水渠上游一处,一排日光温室映入眼帘。在棚中劳作的庄稼人看到有人造访,热情地迎了上来。

温棚主人高玉,今年四十出头,凉州区古城镇小河村七组村民。“我这座棚有60米长,占地两亩,2017年4月动工修建,8月底定植人参果苗子,10月扣棚,栽种3个月以后就开花结果了。”高玉告诉记者。

望着温棚内长势喜人的果实,高玉打开了话匣子:“当初搭建这座日光温室,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可以享受1万元的建棚补贴。2014年我们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自筹了2万元,加上建棚补贴,一共投入了3万元。现在果子陆续成熟上市了,按目前市价4元1斤估算下来,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除了这棚人参果,高玉还种植了一棚红提葡萄。他介绍说:“和人参果棚一样,我家的红提葡萄棚也是两亩地,和人参果不同的是,红提葡萄到第3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到时候,红提葡萄也能产生效益。”

走进七组村民朱生录家的日光温室,看到了和高玉家温棚内同样的情景,听到了同样的感受。采访时,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棚里只要有问题,农技人员随叫随到,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能解决,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

“万事开头难,当初建棚时,为打消村民顾虑,镇村干部专门组织群众开会讨论,入户动员,算账对比,‘压茬式\’开展日光温室产业技术培训,使群众逐步认识到日光温室的种植效益和发展前景。”高玉介绍道。

小河村地处沿山片区,过去种植产品单一,经济基础落后,缺乏特色增收产业。穷则思变,2014年以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等自然条件,突出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形成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分红增收”的发展格局,“杂木河”红提葡萄以其独特的口感,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如今在小河村,像高玉这样的温棚种植户还有不少。2017年该村扩大规模,在原有日光温室产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新建日光温室50座105亩,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聚度。村干部介绍,七组38户群众,有17户已享受建棚补贴,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新闻推荐

春早人更勤

本报记者张尚梅春耕在即,武威市早安排、早动手,拓展调运渠道,保障“农资绿色通道”畅通,做好化肥、种子、农药、农膜等春耕农资调运储备工作,目前农资货源充足,可满足春耕生产需要。图①农户在农资专卖...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