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凉州文化论坛昨在武威开幕余秋雨等文化大咖纵论凉州文化

西部商报 2017-09-17 09:48 大字

余秋雨 西部商报记者 张子艺 摄

(首席记者 张子艺) 9月16日上午,凉州文化论坛在武威市体育馆开幕。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做主旨演讲,并被授予武威荣誉市民称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承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葛剑雄,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沙武田,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王登渤做了专题讲座。

余秋雨:丝绸之路中武威功不可没

近些年来,在研究、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余秋雨对丝绸之路有着深深的情结。他是少有将境外的丝绸之路走完的学者。在本世纪初,他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继续着他的文化苦旅,走完了境外的丝绸之路全程。在漫长的旅程中,他探访、研究着这条文明通道上的每一个奥秘。

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这是余秋雨对丝绸之路探访、研究的结果,这条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国际通道,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连接进来,也使各种物产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余秋雨认为,时下,国学热方兴未艾,但凡有点文化的人,都在不断地宣扬我们的国学。我们现在不断地讲我们的国学,不断地讲我们的诸子百家文化的时候,应该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国学,也存在着两方面的缺点。第一个缺点,是我们的诸子百家,虽然非常聪明,非常厉害,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囿于认知思维,他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还有别的文化、别的文明。这不能怪他们。这是他们的局限。这个局限所在,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格局的规模不大。另一方面,诸子百家非常斯文、非常机智,非常了不得,但是,他们缺少“马背上的雄风”,用时尚的语言来说,他们同时缺少了一种强有力的执行力。他们不是没有这个愿望,但唯独缺少实现愿望的力度。

这两个缺点,直到丝绸之路开通,才得以更正,得以克服。

是丝绸之路,让我们在拥有曾经自我满足,自认为天下唯一的文化形态的同时,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别的文化、别的文明。由此开始,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全盛时期,于是,一个伟大的局面很快形成,到了大唐时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这个过程中,武威功不可没。

阿来:马踏飞燕是前进奔腾的精神

阿来曾经写过《武威五记》,这个远在甘肃的小城,他已经来过多次,对于此地的文化,也绝非“游客式”的了解。他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凉州文化,代表了中国人非常开放的气质。从汉代打通河西走廊,有了古凉州武威之后,这种气质就开始产生。”

武威绝非荒蛮之地,到了现在大家熟悉的“凉州词”都是以战争、戈壁为主,就此,阿来讲了他的观点“一打开唐诗就会有不同门类,凉州词作为当时流行的词牌,不同的诗人都为凉州词写过歌词,但是现在流传下来的都是些描写此地很荒蛮的词。因为后世的人慢慢不出远门 了,就把外面的世界看成危险和充满苦难的,没有对广阔的世界的向往,没有对更遥远道路的渴望,胆子小的人害怕困难的人看到这些词里面有死亡征战,有风险。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文化遗产的时候,看到里面有很多充满英雄主义的东西,就是发生在凉州这个地方,发生在河西走廊,然后再越过玉门关往西,走到更加遥远的地方。这是凉州词给我们的启发。”

作为武威最主要出土文物,如今已经是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阿来说:“武威的马踏飞燕,马就象征着一种特别好的精神的文化,渴望前进渴望奔腾的精神,后世我们可能很少有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地方,跟道路、远方发生关系,没有见过多少马的雕塑家要塑造出马踏飞燕也是很难的。今天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旅游标志,我个人觉得,它代表了汉唐时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远方和道路是被当成一种豪迈的气概,而不是悲凉。”

新闻推荐

央视《航拍中国》聚焦武威历史文化

央视《航拍中国》聚焦武威历史文化本报记者姜爱平近日,中央电视台《航拍中国》摄制组来到武威市,对武威文庙、鸠摩罗什寺、武威雷台、白塔寺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采访拍摄。央视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