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烙印 千年传承

武威日报 2017-09-05 16:55 大字

本报记者 张泽三

汉时,武威既是重要的军事重镇,也是沟通西域的交通重镇,更是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和商埠。蓦然回首,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辉煌的大汉王朝在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数不清弥足珍贵、令世人神往的丰富文化遗存和灿烂历史文化。

1969年,在武威城北郊的金羊镇新鲜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当地农民在那个司空见惯的土台子雷台下挖防空洞时,竟意外发现了一座后来被誉为“地下博物馆”的汉代墓。墓中不仅出土了艺术造诣很高的铜马车、铜俑和各种精美的铜质用具,还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骨、漆器等随葬品。其中表现“天马行空”主题的铜奔马,不仅神态生动,造型优美,而且极符力学原理,以奔放的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后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除雷台外,遗址在武威城西宋家园的皇娘娘台(尹夫人台)也是非常有名。此台前身是西汉窦融所筑窦融台,后经历代修缮。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破后,西凉国国王李暠夫人尹夫人被北凉沮渠蒙逊掳至姑减。尹夫人忠贞不二、刚正不阿,蒙逊颇是感动,于是在窦融台基上修建尹夫人台,还让儿子沮渠牧犍(亦作茂虔)娶尹夫人女儿李敬爱为妻。唐开国皇帝李渊系西凉国王李嵩“十六世子孙”,为纪念祖先,在尹夫人台的基础上修建了尹台寺。岑参曾登临此台并作《登凉州尹台寺》:“胡地三月半,犁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形象描绘了当时尹台寺的情景。

汉文化遗存中,武威汉墓群一直是文物考古界的一块“富矿”。多年来,文物工作者先后在今凉州区的磨嘴子、旱滩坡发现了包括《仪礼简》《医简》《法令简》在内的大量汉简。《仪礼》的竹、木简为校勘《仪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武威汉简》出版。《汉代医简》共记载各科方剂30多个,列举药味近100种,并对这些药物的炮制、剂型以及用药方法等做了详细记载,后文物出版社编成《汉代武威医简》出版。1982年,从磨嘴子附近群众中收集到《汉代法令简》若干枚,其中规定了对70岁以上老人授予王杖受到社会尊重;对鳏寡孤独和残废者不能歧视,应受到社会保护的法令条文。

在武威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从汉开始的葡萄酒文化始终占有着重要位置。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种子后首先开始在祁连雪水灌溉下的凉州推广种植。《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蒲萄。”当时,武威培育出适宜本地水土的紫葡萄,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葡萄美酒酿造技术也日臻完善和成熟,这就使武威历史地成了中国葡萄酒的故乡。悠悠岁月中,伴随着“葡萄美酒夜光杯”等令世人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诗句,这里绵长醇厚、清雅细腻的葡萄美酒总是在不经意间将边塞军旅、大漠孤烟、商贾驼铃有机地串在一起,每每触动着戍边将士们的雄浑气概,激发着南北才子的多情才思,吸引着东西商旅的匆匆步履。

张骞通西域后,还从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以西引进大量的各地物产,大多在武威试种推广。大家畜中有汗血宝马。植物中有胡麻、核桃、苜蓿、葡萄、葱、蒜及薄皮核桃等。在武威城东核桃园内,如今还存大量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遒劲繁茂的薄皮核桃古树。古浪一带,胡麻种植也是特色,古浪胡麻油更是上好的油料。

新闻推荐

润物细无声

张文灿杨国靖日前,徜徉在武威城区的大街小巷,留心的你会发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随处可见。这是武威市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正在努力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