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业圆梦共奔小康

武威日报 2017-08-16 17:14 大字

本报记者 赵广军 王 瑾

7月19日上午,天气异常炎热。一片红红的枸杞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当记者一行慕名来到合作社枸杞基地时,陈栋正忙着和同伴商议农村经济发展孵化园的事。

虽然陈栋今年只有32岁,却已经是凉州区金枸杞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目前为下双镇于家湾等7个村681户社员提供各类服务。

在同龄人当中,陈栋是为数不多较早开始创业的人。高中时的陈栋,就和别人合伙搞婚庆服务,大学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经营,可以说陈栋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2009年至2011年,走出大学校门的陈栋,办婚庆公司、搞音乐教育,几年下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下一步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就在陈栋为今后如何发展寻找出路时,遍布城乡的温棚暖棚,让他下定了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决心。2012年开春,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陈栋和4个年轻人流转农户土地200亩,建起一座简易彩钢房,注册凉州区金枸杞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凉州区下双镇于家湾村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

“枸杞种植其实并不难,重点在于精心管护。第一年基本无收入,第二年开始挂果,第三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干果400至500斤,每亩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全年总共不下80万元,应该说创业取得了成功。”站在栽满枸杞的地头上,陈栋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在合作社,我们几个合伙人各有分工,大家都非常敬业,一个个都很用心,目前事业做得红红火火。”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陈栋说,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涉及于家湾、下双等周边7个村,合作社充分发挥下双日光温室产业的品牌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土地托管、订单农业等各类服务,有效提升了土地效益,大幅增加了农户收入。

于家湾村村民于同山,2014年加入合作社,流转120亩土地搞玉米制种,合作社利用信息网络,很快帮他找到了销路,让他一下子成了富裕户。今年五十多岁的于雄林,专门负责社里农业机械的操作、维护、代种、代耕等工作,一年下来收入不菲,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还有更多农户尤其是不少妇女,仅靠采摘枸杞,每天就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社里全年用工300人上下。于家湾村的刘发泽,去年开始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开着自家的大型旋耕机,在村里村外忙不停地作业,一年时间净挣了5万多元。“过去东奔西跑,吃苦受累不说,还挣不了多少钱。”正在合作社办事的刘发泽说,“是合作社帮我挣上了钱,让我们全家过上了好日子。”

陈栋的梦想远不止于此。他打算立足更好地服务“三农”,建成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孵化园,带领入社农户共同创业致富奔小康。目前已成立合作社联合社,正在镇街区装修一家大型超市,作为服务合作社社员的平台。届时社员手持一张卡,即可在超市使用,在日常消费、看病就医、金融保险等方面,凡持卡社员每年可免费享受1次服务。

新闻推荐

康宁乡:乡村旅游独具特色

人工湖里荡悠悠。垂钓中心花开正艳。民族风情引游客。本报记者张文灿日前,凉州区康宁乡西湾村康宁生态农业休闲庄园内秋高气爽,鲜花烂漫,游人如织。去年,康宁乡引进生态农业休闲庄园项目,发展乡村旅游...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