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沙葱”逆袭记

甘肃农民报 2021-04-01 03:29 大字

甄世龙(左)在沙葱棚里。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从土里淘不出金的农民,到年入上百万的合作社社长,小小沙葱,让民勤县大坝镇八一村的甄世龙意气风发,一步步实现了人生理想。

今年春天,他靠着从手机上调车、出单,每天可以卖出两吨多沙葱,每月净赚十几万元。甄世龙知道,这只是美好生活的开端。

从种洋葱到种沙葱

10年前,甄世龙还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满怀抱负却囿于贫困的家境、贫瘠的土地,一年到头全家不停劳作,也只是勉强维持生活。

甄世龙不甘心!

2009年,他开始像隔壁薛百镇的人一样包地种洋葱。但结果却是“挣两年,赔一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赔得心尖尖都疼!

而在此时,同村的叶长炼从内蒙古引进沙葱温室大棚培育技术,经过几年的摸索,靠种沙葱,叶长炼创造了净赚100万的“奇迹”。

甄世龙心里开始打鼓:“长炼能赚100万,我赚50万也行!”

2012年开春,由村上牵头要搭建20座日光温室。甄世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要一次性搭建10座日光温室。

起墙、立柱、拉丝后,还没搭棚膜他就迫不及待地把种子下进了地里。沙葱好种,每隔20天左右浇1次水,施肥也很省心,上点羊板粪就可以,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水绿色产品。

当年12月份,头茬沙葱出棚,每棚的产量达到三四千斤。临近春节,沙葱一斤卖到了10元以上,甄世龙兴奋的有点“飘”了。

沙葱不耐储存,容易受热坏掉。即便这样,“卖一半扔一半,每棚还能赚一万五!”

甄世龙从叶长炼那儿又学到了很多现成的办法:用泡沫板搭建小库房存储沙葱,解决 “卖一半扔一半”的窘况;注册淘宝店,在电商平台“一亩田”上开店,通过专业平台打广告、吸引客户,打开销路;通过班车带货、与快递公司合作等办法,将沙葱销往金昌、阿拉善右旗、武威、兰州、银川等地。

到了2013年6月,甄世龙在大棚之间的露地上种的沙葱也成熟了,一家人忙不过来,便找同村的乡亲帮忙割沙葱。操作简单,就连70多岁的大妈们也能在沙葱地里“一展身手”,割1斤沙葱5毛钱,一天赚个一两百元不成问题。

来沙葱地务工的乡亲们也亲眼目睹了沙葱的高利润:一个1亩多地的棚每年可以割5茬,春节前后沙葱价格最高,一茬可以赚20000-30000元,其他时候一茬也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种诱惑,引得乡亲们跃跃欲试。

从一人种到一起种

当镇上号召村里的致富能人成立合作社时,甄世龙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挑大梁”,成立起奥翔沙葱产销专业合作社。谢相弟、叶长润、叶德攀、叶智香等几个致富心切的村民踊跃参与进来,一人建起一座棚。赊销种子、指导种植,甄世龙开始了新的忙碌。

看到效益,很多村民也跟着种起沙葱。村里运用土地互换的方式,让大家的土地实现集中连片,方便大规模地发展温室大棚。

沙葱是老天给“沙乡”民勤的馈赠。

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东西北三面包围,让民勤成为缺水、干旱、风沙大的代名词。沙葱这种耐旱的“小草”在这儿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有条件进行人工培值沙葱的地方,只有内蒙古和民勤。

2014年,八一村全村沙葱温室大棚数量达到100座,一年365天,村里天天都有新鲜优质的沙葱供应,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沙葱村”。

甄世龙带着社员和村民,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种植沙葱,地里一律采用灯光和太阳能灭虫灯杀虫、人工除草,严禁适用化肥和农药。“独一份”“好中优”的沙葱受到了销售商的青睐,销路逐步拓展到北京、内蒙、新疆等外地市场。

从“客车带”到“触网销”

为方便存储,甄世龙修建了恒温贮藏库,探索冰块降温等技术措施。沙葱远距离运输,保鲜是最大的难题。别人借船出海,他便“借车卖葱”。

在“运满满”APP上,他熟练地填上发货地址、送货地址,选择车型。几个小时后,就有冷藏车到达他建在自家房屋后的厂区。

如今,甄世龙已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海陆空”销售体系:近处的城市班车带货,稍远的城市在网上调冷藏车运送,在淘宝、“一亩田”APP上下单的靠快递+冰袋发送。

靠着“立体化”销售,2020年,甄世龙带动120多户农户种植沙葱,合作社一年销售沙葱600多吨。“甄沙葱”,这个甄世龙一直用着的微信名,也成为他身上最亮的标签。

如今,八一村沙葱产业园已成为西北五省最大的沙葱人工繁育基地。村里涌现出20多名沙葱经纪人,全村80%的村民种植沙葱,温室棚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露地沙葱亩均收入1.5万元。

在八一村的带动下,沙葱产业正逐步向民勤全县延伸辐射。目前,民勤县已有4个乡镇的近千户农民通过发展沙葱产业走上致富路。全县沙葱产业总产值达25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田”。

新闻推荐

助力千家万户实现安居梦

助力千家万户实现安居梦——武威市持续释放住房公积金政策红利助推高质量发展纪实许德忠徐润铎住有所居,是广大...

民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民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