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沙产业“甜蜜升级”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8-04 00:41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马如娟

民勤县三面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这里每年降水不到100毫米,长期以来,为防止沙进人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当地人纷纷加入治沙大军,把防沙林治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和信念,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种下一棵棵梭梭树、一株株红柳、一亩亩蜜瓜……硬是在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沙中淘金

盛夏的民勤,天气酷热。沙丘之上成片的梭梭林团团簇簇,风一吹过,沙沙作响。正值蜜瓜丰收时节,一垄垄的蜜瓜田为沙漠装点上了新绿,瓜农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多年来,这个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环沙的小城通过几代人锲而不舍地种植治沙,绿色在这片昔日黄沙漫天、环境脆弱的“不毛之地”逐步延伸,也让民勤从“沙进人退”的局面逐渐变为“绿进沙退”。

赵多平就是其中的一位“治沙愚公”。在过去的35年中,赵多平做过最多的事就是在茫茫沙海中挥铁锹、抱草垛、插梭梭,为每一个蜜瓜浇上救命水。“有次去种树摔伤了腿不能走动,在沙漠里待了整整一夜,直到家人第二天找到我……”赵多平讲起当年治沙的经历,感慨颇多。

多年与沙的斗争,也让赵多平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沙中淘金”,他通过种植蜜瓜,既治了沙,更治了穷。

说起民勤的蜜瓜特点,赵多平脱口而出:“甜,就是特别甜!”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内陆沙漠型气候和沙性土壤条件,使得民勤出产的蜜瓜肉绵沙软、汁液甜香,连瓜皮都是甜丝丝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吃一个民勤蜜瓜,可以收获一份鲜美和甜蜜,但对于赵多平和当地瓜农而言,每卖出去一个蜜瓜,就多一份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能用来改善自己的家园。

种瓜治沙

种瓜治沙,是民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全民运动。

除了赵多平,民勤还有千千万万的“治沙愚公”在与风沙作斗争,每个人都怀着“治沙不减愚公志,敢叫荒山换新颜”的抱负守望绿水青山。

风沙的侵蚀和水资源的匮乏是民勤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限制着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勤县收成乡程家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育林,是一名普通的瓜农。每天陪伴张育林的,除了炎热的天气、枯萎的植被和有些沙化的草场,还有不时出现的沙尘暴。

过去家人患有疾病,家里的开销全靠张育林一人,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这些年,在乡村干部的积极帮助下,张育林发展起了蜜瓜种植业。民勤昼夜温差大,蜜瓜富含糖分,瓜肉淡绿且呈半透明状,格外惹眼诱人。民勤蜜瓜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种植面积15万亩,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了守护自己的家乡,当地不少农户种植梭梭树、民勤蜜瓜等农作物,不仅防风固沙,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就在今年,张育林借助电商平台,蜜瓜上市仅仅一周,销量就达到1万斤。

民勤县三面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这里每年降水不到100毫米,长期以来,为防止沙进人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当地人纷纷加入治沙大军,把防沙林治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和信念,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种下一棵棵梭梭树、一株株红柳、一亩亩蜜瓜……硬是在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转7版)

新闻推荐

武威市1.7万多名考生参加今年中考

武威市1.7万多名考生参加今年中考每日甘肃网7月17日讯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李晓天耿进霞)7月16日是2020年中考第一天,记者从...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