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沙的较量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6-19 00:30 大字

(接1版)

同沙相争

风沙带来了荒凉,夺走了希望。治沙迫在眉睫,无路可退。

“一颗颗种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沙海变成绿洲。”1950年春天,民勤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拉开了长达70年抗击风沙的帷幕。

“干在沙窝、睡在沙窝、吃在沙窝”,是当时民勤治沙人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个“治沙愚公”、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向,从一株红柳、一棵梭梭种起,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工程压沙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成功阻击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民勤与罗布泊渐行渐远。

这里发生的故事,也是陇原大地上与风沙斗争的典型缩影。走过60-70年代的“因害设防”、80-90年代的“工程治理”和21世纪初期的“综合治理”之路,甘肃目前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治理规模和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如今,甘肃省积极探索“互联网+防沙治沙”、“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助推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行动。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中日青年林、奇瑞治沙林等生态援助治沙造林基地先后落地,其中蚂蚁金服集团等治沙造林项目投资9396万元,营造梭梭、柠条、胡杨等2111万株。

“河西走廊已建成8.7万公顷的农田防护林带,为60万公顷耕地提供了强大的生态庇护,保证了河西走廊粮仓的安全。同时,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干涸的东西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民勤、敦煌等重点地区沙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尚有介绍,目前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荒漠化和沙化趋势有所逆转。

和沙共存

几十年治沙过程中,甘肃省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培育和发展沙产业,达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就像沙漠中梭梭林的根部长着极具营养价值的肉苁蓉,人与沙也可以共存。”在古浪县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古浪县漠缘林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翊介绍,当地发展的苁蓉产业不仅是一项基础扶贫产业,更是一项生态工程,项目三年建设期完成后,可以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沙产业,改善项目区域内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70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民勤县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产业经营模式,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认领经济林基地24.83万亩,坚持治沙与扶贫结合,组建防沙治沙协会20家、治沙专业队伍60个,每年吸纳1265名群众参与压沙造林,实现劳务收入1776万元。目前,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压沙造林和沙产业的群众达到11.4万人,实现总产值3.22亿元,形成了治沙与增收的良性互动。

沙漠也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民勤依托沙漠资源优势建立的“时光廊道”中,结合廊道两侧沙漠特点,构建“1+1”的防沙固沙体系,保留原始“豪情沙漠、气势非凡”的轮廓和线条感,设置人工景观,形成“人工+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协调空间,打造民勤特色的“豪情沙漠、最美廊道”。

目前,全省涉足沙产业企业1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600家,全省基础沙产业产值为174.43亿元,延伸产业和用沙产业产值为229.80亿元,总计产值达到404.23亿元。

“甘肃省巧打防沙治沙用沙组合拳,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有力促进了防沙治沙的快速发展。”宋尚有认为,沙产业已成为甘肃沙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牧民增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关志鸥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5月18日上午消息:5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干部大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一春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

民勤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民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