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威看发展之二 民勤治沙 艰苦卓绝的全民运动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0-15 00:35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成侠 缑玉明 薛巍敏

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国土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0%以上。作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这里的绿洲沿线分布着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龙王庙4个较大的风沙口,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入“两屏三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北方防沙带”。

“村村都是八步沙,人人都是六老汉”。春去秋来,民勤儿女几代人把防沙治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由于受风沙侵袭和水的影响,民勤绿洲从上古“水草丰美的滨湖绿洲”变成现在“三面环沙的沙海孤岛”,曾一度笼罩在“罗布泊”阴影之下。

“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民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征战史。”据《镇番县志》记载,明天启7年(公元1627年),“飞沙拥城。参将杨钧率军民五百人搬沙以柴草插风墙一百二十丈”,“思患预防,治河培柳,林密沟坚,不敢停沙”。

风沙沿线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柳会”“柴会”“风沙会”“风墙会”等管护组织,且有不成文的管理柴湾的乡规民约,对破坏柴湾的乡民进行惩罚。

然而,沙进人退的现实,也一度让这片土地失去了生机。据《民勤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约有26万亩农田受风沙灾害,60多个村庄被沙压,每年约2.3万人迁徙他乡。

发源于祁连山北部的石羊河曾经水流充沛,8条山水河流汇集于此,其中6条支流进入民勤后经蔡旗断面流入红崖山水库。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民勤的径流年均为5.42亿方,占流域总径流的30%。九十年代减少到1.31亿方,占总径流的10%。2005年为0.61亿方,不足总径流的7%。

石羊河水流量的骤减让曾碧波荡漾的青土湖遭受毁灭性打击——明清时期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1924年以来,再无较大洪水汇入。解放初期,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

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青土湖呈合围之势。2007年10月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民勤青土湖后坚定的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岁月铭刻奋斗的艰辛,时代印证铿锵的脚步,每个民勤人都知道,治沙迫在眉睫,已经无路可退。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民勤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持之以恒战风斗沙,矢志不渝改善生态。

1950年春天,民勤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由此拉开了长达70年抗击风沙的帷幕。

1955年,民勤治沙站从新疆准格尔地区引进梭梭种子,在沙丘上试种成功,一直沿用至今。在总结当地群众“土埋沙丘”“插风墙”“营造柴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沙丘上设置黏土沙障的治理模式,被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将其命名为“民勤模式”的薛百宋和“母亲抱娃娃”治沙模式。

毕其功于一役,“干在沙窝、睡在沙窝、吃在沙窝”就是当时民勤治沙人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治沙愚公”、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向,从一株红柳、一棵梭梭种起,从大炕沿农业合作社、“巾帼不让须眉”的红柳园铁姑娘治沙队到薛万祥、杨可畅和“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一代又一代民勤人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守望绿水青山,谱写了一曲战风斗沙的时代壮歌,积聚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转6版)

新闻推荐

武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 企业应绷紧“诚信”这根弦

本报记者张秀芳企业未申报年报,工程招标是否会受限?答案是肯定的。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民勤县政务大厅窗口登记人员正准备下...

民勤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民勤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