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兆霖:书笔伴我度残生

金昌日报 2019-09-09 09:16 大字

“文学对我而言,是良师益友,是精神支柱,是释放我内心痛苦和压力的一种方式”;

“文学是一种将生活诗化的宗教。当灵感皓月般照耀我黑暗的心灵时,我感觉到那一刻的神圣、宁静和瑰丽。那随之而来的时光,也充满平和、幸福和如花儿初开的喜悦”……

你很难相信,这些带有哲理性的文字,是出自一个只有初中文化、今年已76岁的残疾人之手。

大约20年前,在金昌日报社的办公楼上,每次听见楼梯上响起“咣咣”艰难挪动着的脚步声,我就知道是吕兆霖拖着假肢、带着他的习作来了,他是来求报社的“老师”们对他的作品给予指点的……

吕兆霖大我20多岁,当时我不知道怎样称呼他好,也不理解他在那种情形下为什么还要坚持写作。直到去年12月,集他30多年心血写成的散文、随笔集《人生的拐杖》(25.3万字)一书正式出版后,我才觉得应该称他为“先生”或“老师”。他是一位让我仰视才看得见的长者!

以张海迪为榜样,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1943年,吕兆霖生于甘肃省民勤县,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1959年,因饥饿跑到在青海格尔木工作的姐夫那里,被招工到青藏铁路办事处工作;1961年,又被分配至西藏贸易总公司(现商务厅),当时西藏自治区还未成立;两年后,因照顾老父亲,他辞职回到老家。1963年,又被招工到原金川公司龙首矿,参与了露天矿大爆破工程建设。后来,又调至原八冶二公司工作。

1981年秋,吕兆霖去外地出差不幸遭遇车祸,右腿被截肢,那年他38岁。伤好后,他继续上班,直到1990年退休。

他伤残后,家里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他欲哭无泪,痛不欲生,精神几近崩溃。望着妻子黑瘦的脸庞、孱弱的身体和两个年幼可爱的孩子,他心里既难过又惭愧,盘算着赶快养好身体,干一个适合于他干的事情,以减轻妻子的负担。

1982年,吕兆霖在报纸上看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触动了他的心灵。他深深地感悟到:“张海迪高位截瘫,身体的三分之二失去了功能,却是那样坚强,对生活那样执着。人活着,总要有所作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还有两只手和一条腿,绝不能沉沦。”

其实,吕兆霖自小就爱看书。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载他驶向广阔的世界;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能够与他倾心交谈,给他思想与智慧、勇气和力量。不久,他又产生了写点文章的念头,白天上班,晚上写作。1991年,他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文学新人创作班学习并结业。

通过看书学习,拂去了笼罩在他心头的苦闷,他从自卑和痛苦的阴霾中挣脱出来,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是那样灿烂。他写下了“残疾人生何所求,书笔为伴度残生”的座右铭。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常常是写了改,改了写。投稿后,一次次放飞的希望却如石沉大海。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写再投,坚持不懈。

为了方便投稿,40多岁学会骑自行车

1983年,吕兆霖安装了假肢。为了上班、去外面投稿、办事不拖累别人,他下决心要学会骑自行车。每天晚饭后,他让家人扶着去学骑车。

摔倒了,爬起来,一次,两次,三次……摔得浑身伤痛,连铝合金做的假肢也摔坏了。去掉假肢,20厘米长的残腿被磨得血肉模糊。家里人看着心疼,劝他不要练了,可他就是不听:不驯服这匹

“铁马”,决不罢休!

1个月后,他终于像模像样地骑着被他驯服

的“铁马”上街了。

一天夜里,吕兆霖梦见在离老家院子的不远处,矗立起了一座六角形的高楼。他拄着拐杖走进去,一层一层往上爬,累得满头大汗,最后终于爬上了最高层。里面有一块黑板,几张书桌,还有很多书籍。

两天后,他收到了甘肃工人报社寄来的一张报纸,上面载有他的习作《人活得要有价值》,并获得甘肃省残联和甘肃工人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残疾人事业有奖征文优秀奖。他兴奋得眼前全是阳光明媚的世界。

蜂采百花而酿蜜,书读百家乃治学。自此以后,他“生育的孩子”一个个的在省市级报刊上露出了稚嫩的笑靥。

2002年7月,吕兆霖被金昌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13年,被甘肃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为了写作方便,60多岁学习电脑打字

吕兆霖60多岁那年,朋友送了一台旧电脑,他学习了1个月,就会打字了,再也不用麻烦请人打稿子了。

30年来,他先后在《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残疾人》《中国老年教育》《甘肃日报》《西藏日报》《金昌日报》《有色文化》《洛神诗刊》等3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体裁的文章400多篇(首)50多万字。其中,散文《一棵大榆树》获2007年省残联和省文联联合举办的首届残疾人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散文《矿山魂》,获2013年《散文诗世界杂志社》《羲之书画报》、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华夏情”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诗歌《给母亲》,获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羲之书画报》、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三届“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金奖;小小说《天使的谎言》,获2014年金昌市残联和金昌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梦·自强梦”文化艺术作品有奖征集文学类一等奖……自1989年至2019年,吕兆霖共获得全国、省、市报刊和各级文联、残联等部门举办的有奖征文奖励30多次。

吕兆霖的一位文友评价他说:“世界上完美无缺的事物很少,人生总是带着残缺的美。吕兆霖的散文,内容丰富结构井然,既有对生命的礼赞,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既有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拷问;还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抒发。篇篇文章都凝结着诚挚的感情,叙事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抒情真挚细腻、文笔凝练。丰富的生活积淀,厚实的文学功底,构成了吕先生特有的语言风格。”

为了自己的所爱,70多岁仍笔耕不辍

如今,吕兆霖先生已经70多岁了,眼睛高度近视(患白内障、黄斑变性),两鬓斑白。但如果一两天不看点书,不写点东西,他就像失落了什么,无所寄托。他老伴和女儿经常劝他,不要再看了写了,眼睛看瞎了怎么办?可他总说服不了,也管不住自己与书笔一刀两断。

或许,书和笔就是吕兆霖生命的需要,心灵的寄托,前行的拐杖。他说,尽管他身体残疾,并且是抡大锤的出身,成不了学问家、作家,但读书与写作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鸟儿,飞不高也飞不远,可还是要挣扎着飞!

9月4日晚,记者来到吕兆霖家里,见他依然埋头书卷里,并打开电脑准备写作。“你现在打字很慢吧?”“是,但我一天2000字总能打吧!”

“作为老年人、残疾人,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天长日久,‘耳聋眼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要落伍于当今不断改革、开拓创新和突飞猛进的时代。而有了这种积极上进、好奇不泯的童心,生活就会像春天的太阳一样,把我们热情拥抱。”吕兆霖说,“读书改变人生,好书如一座灯塔;与书为友,前途光明。”

“我很喜欢《朗读手册》这本书,里面有这样两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

对吕兆霖而言,身残泯灭不了他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他拄着书和笔这一“拐杖”,高一脚,低一脚,跌跌撞撞,一路走到现在,走向未来……

吕兆霖先生,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超越自我,通过一行行文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新闻推荐

民勤县成立社区教育机构

民勤县成立社区教育机构本报讯(记者范武平)近日,民勤县成立社区教育机构,旨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文化...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