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六十九载沙漠变良田

武威日报 2019-07-31 21:41 大字

民勤:六十九载沙漠变良田

老虎口护林员喜看梭梭长新绿 鸟瞰青土湖(航拍照片)

本报记者张文灿

盛夏,站在民勤县老虎口的沙丘上,放眼望去,一行行一人多高的梭梭绿意盎然。

甘肃民勤国家C级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连古城保护站工作人员陈好学、方向华、胡开福正拿着GPS定位器,在梭梭林中寻找他们的巡林路线。

“这里有17万亩的流沙,2008年秋季被县上作为防沙治沙重点,开始压草方格,种植梭梭。目前4.6万亩的林带已将这里的农田保护住。"该保护站站长白生忠说。

大滩镇上泉村正处在老虎口风沙线,过去这里的老百姓有种说法叫“虎口求生",如今村民有了养殖业和种植业,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51岁的上泉村6社党支部书记白会本回忆说:“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就组织我们到老虎口栽梭梭。那时我们用小桶把车拉来的水一桶一桶抬到沙漠里浇树。后来包产到户,家家治沙,户户种树,保护农田。2008年大规模工程治沙开始,我每天要带100多村民去治沙。"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黄沙满天到绿野满目,上泉村人成功了。

老虎口治沙现场(资料照) 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航拍照片) 治沙新技术——仿真灌木

民勤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34%,自古以来,400多公里的风沙线严重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

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以防沙治沙为主的生态建设是民勤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苏武镇羊路村供港蔬菜基地,菜农们正开心地采摘空心菜。“这些蔬菜采摘后分级包装,经冷链物流运输,供应到香港、广州等市场。目前,供港蔬菜已播种3500亩,第一茬蔬菜已采摘销售2000亩。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参与经营,到园区就近务工,实现稳步脱贫,持续增收。"基地负责人羊路村7组村民许尔财说。

治沙需要技术,发展沙产业更需要技术,这一切变化,离不开科技。

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1.8万亩的林区内,沙生植物园副主任唐卫东正在进行土壤取样分析,满目的金黄色补血草盛开在沙漠中。“这里是我们的防沙治沙技术———仿真灌木技术展示区,这一技术荣获甘肃省2018年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唐卫东说,目前,他们已试验成功了大田人工种植沙米等,治沙技术有黏土沙障+梭梭治沙造林新模式,草方格、玉米秸秆沙障等防沙治沙新手段和新技术。

沿着新建的沙漠时光廊道行进,石羊河大景区和苏武沙漠大景区道路两侧,人工栽植的沙拐枣、梭梭、红柳、沙枣等沙生树种生机勃勃。采用黏土、卵石、聚酯、尼龙网、生态垫、土工编织袋、芨芨草、稻草等新材料和新模式建成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压沙造林基地,在夕阳照耀下美丽动人。

而比这更美的则是碧波荡漾、芦苇丛生、水鸟嬉戏的青土湖和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万亩胡杨林——

水草肥美、水鸟飞翔、游客垂钓,置身其中,错把沙漠作江南。

大滩镇菜农喜笑颜开 苏武镇供港蔬菜基地 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压沙造林基地

记者手记:69年,从老一代民勤人的防沙治沙,到新一代民勤人的绿色发展,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几代人解决的问题不同,但情怀从未改变,目标从未改变——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坚守生态底线、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增进人民福祉,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民勤。

69年,从沙漠到绿洲,从节水增产到脱贫致富,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绿色发展梦想和防沙治沙精神常在。

69年,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民续写着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促农增收的美好篇章。截至去年底,民勤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1%,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的96%下降为90.34%,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省绿化模范县"、“甘肃园林城市"。同时也成为了“全国蔬菜产业大县"、“中国肉羊之乡"、甘肃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回望这片土地,绿荫如盖,熏风拂面。老百姓朴实的语言、欣慰的笑容,令我满心感动:69年,与风沙抗争,苦尽甘来!69年,沙漠变绿洲,人定胜天!这种愚公移山、矢志不渝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新闻推荐

甘肃职业教育助力贫困地区脱贫

新华社兰州7月29日电(记者白丽萍张智敏)“我是免费入学的,现在每月额外有380元的生活补助。”刘大翔说,两年前他哥哥在甘肃省...

民勤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勤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