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脱了贫 致富不忘众乡邻

广元日报 2019-03-07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江琪

“一人富不是富,要让村里群众一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辛勤劳作,向更多人传递正能量,带动大家一起勤劳致富,迈向幸福新生活。”……

近日,记者在青川乡镇采访,在板桥乡铁炉村、大坝乡大坝村了解到,两个村的村民凭借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精神,加之致富不忘乡邻的举动,被村里人赞赏和学习的故事。

董长清:带领村里的群众发展木耳、人参产业

春日山暖、新村景秀。趁着晴好天气,铁炉村村民董长清提水走进自家屋后的木耳试验地洒水、拔草。别看这个地块不足半亩大小,这里却是他观察产业品质和预估全年收益的试验田。

铁炉村庙湾组已脱贫户董长清介绍道,这是昨年下半季的秋耳子,品质是最好的,市场价至少卖五十块钱一斤。交流中,董长清热情地推介着自家木耳,同时也对今年收益信心满满。

董长清家因家人疾病、孙女读书,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评为贫困户当年,董长清按照“一超六有”标准,率先完成了自家各项户办工程,通过建设宜居生活环境增强家人脱贫信心。然而在董长清看来,改善基础环境还只是携手全家脱贫奔康的第一步。

要实现长远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董长清说干就干,2014年,他发展起魔芋产业,可是缘于传统耕作加之技术缺乏,这一产业以失败告终。次年他调整思路选择了技术掌握最全面、产业体系更成熟的木耳产业,从三五百棒小体量尝试到一两千棒的规模发展,最终在县农业部门和乡镇、村社各级的帮助指导下,他于2018年将自家木耳产业扩大到4000余棒的规模。董长清也成了当地的技术带头人,不少群众也在他的直接带动下发展起了木耳产业。

紧接着他开始试种名贵中药材——人参。同样也是技术瓶颈,第一批人参种植赔了不少钱。董长清迎难而上,专门外出学习此项技术,试种了半亩人参毛利润就达8000元。

董长清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下一步他计划着要带领村里的群众发展木耳、人参产业。“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我最大的愿望。”

寇成贵:买回装载机帮助大家平屋基、抢通道路

来到大坝乡大坝村上河组寇成贵家已是下午一点,此刻他正驾着四轮拖拉机下河拉沙去了。顺着公路徒步河畔不过十分钟,而一辆满载河沙的拖拉机又将返程。

“锄勾、铲掀、筛子簸”过去记忆里下河拉沙的场景,被眼前铁臂高悬的小型装载机冲刷至思维鸿沟。一派新农民式的生产操作让我们对寇成贵更加感到好奇。

寇成贵告诉我们,自己经手的生产工具从拖拉机到装载机的升级也象征着自家生活蒸蒸日上有了盼头。几年前因为父亲患癌、妻子患病加之女儿在读,家里处处要花钱、事事离不开他,日子过得很是艰苦。

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寇成贵很感激,次年他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种植天麻三亩,实现年出栏生猪达30头以上。同时还依托林业扶贫政策将自家高低产土地替种为效益更高的茶叶,从此家中有了长中短相衔接的增收产业。

日子逐渐好过起来。寇成贵更不松懈,日复一日照料产业之余,也积极发挥自己的驾驶特长兼做各种零工。他还鼓励周边邻居也要勤劳持家,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2016年通过勤恳努力完成脱贫的寇成贵开始筹划一项可以造福当地更多群众的好事。时隔两年他用多年积蓄开回来了那辆置身河畔的装载机。平日干活之余,帮助大家平屋基、抢通道路。

寇成贵说:“我是在国家的好政策下摆脱贫困,如今脱贫了,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辛勤劳作,向更多人传递正能量!”

新闻推荐

一年卖万斤 他用虔诚的心做挂面

甘肃民勤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