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首届“甘肃最美护林员”(下)

甘肃日报 2019-02-28 04:54 大字

杜红满在林子里进行巡护。

这样的寻山路,杨昆一走就是40年。

石建伟入户宣传禁牧政策。

尕藏罗哲在山中巡护。

马玉禄查看病虫害。本版图片由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均为资料图。

守护心中一片绿

——记康县阳坝管护站天保公益林专职管护员杜红满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车子在康县阳坝镇境内一路行驶,窗外一片片绿色,让人应接不暇。

这片绿色的背后,有着一群守护者。他们常年身着迷彩服、佩戴着护林员袖章,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

杜红满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康县阳坝管护站的一名天保公益林专职管护员,今年,他已经坚守了25年。

杜红满常说,家乡阳坝的林子就是他心中的净土,选择当护林员,就是为了守护好心中的那一片绿。

“我们山里人都是靠山吃山,这山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只要我们把山林守护好了,出路就来了,我们这里就会有发展。”20岁出头时,杜红满没有听父亲和亲戚朋友的劝阻,外出打工谋发展,而是义无反顾地留在家乡,当起了护林员。

这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杜红满每天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对老杜来说,什么事都可以商量,但是林里的树一棵也不能碰。

平时杜红满很大方,当有村民问他要一两根木头时,他却显得格外“吝啬”。“借点钱可以,要砍树那可办不到。”杜红满总是这样拒绝。

经常有村民怪杜红满小题大做,他总是耐心给大家解释说,盲目砍树是违法的,你们不知道一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艰难!

在多年护林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棘手的事情。有一次,一位村民为了发展产业,跑到林区去砍一棵青冈树。没想到,被正在巡山的杜红满看见了,他立马拦住村民进行劝说。

“这树不能砍!”杜红满说。

“为啥不能砍?咱阳坝这么多树,砍掉一棵没啥影响。”村民说。

“咱们这里树是多,但你砍一棵,他砍一棵,森林就被破坏完了。”杜红满说。

一番争执之下,村民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杜红满见被斧头砍过的树体正在流水,立即用泥巴将受伤面护住。因为害怕村民又回头砍树,就一直坐在树旁守着,等到夜幕完全降临才离开。

回家后,杜红满仍然感觉心神不定。第二天,他又来到那棵树前,亲眼看到树木完好无损后才放心离开。

本以为事情就这么平息了。没想到过了几天,杜红满却在另一处林区发现三棵青冈树被砍掉了。他立马找到之前砍树的那位村民。在确认了砍树事实,又和村民一番争执无果后,杜红满将情况上报,使砍树的村民受到了该有的惩罚。

后来,杜红满路过这位砍树的村民家时,又看见他在种植苗木。他便不计前嫌向这位村民传授相关技术,帮助他发展产业。一来二往,村民逐渐理解了杜红满的苦心,两人的关系也好了起来。

在巡山过程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正是这些事情让杜红满认识到,没有群众的认可与参与,单凭护林员个人的力量无法护好林。

于是,他经常上街宣讲,与同事一道广泛宣传国家的森林资源管护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从事林业管护工作以来,杜红满写了13本巡山检查记录,踏遍了所管辖34个管护责任区、28万多亩林地。靠着这份认真负责,杜红满所管辖的责任林区内未发生过一起重大盗伐乱伐林木、森林火灾、乱捕乱猎、乱采乱挖等案件,他用心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那一片绿。

痴情护林四十载

——记兴隆山管理局上庄管理站黄坪管护点负责人杨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在有着“陇中屋脊”之称的马衔山下,有一个年近六旬的平凡身影,凭着淳朴而执着的信念,40年坚守山林阵地,以山为家、以林为舍,把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这片山林间。他就是兴隆山管理局上庄管理站黄坪管护点负责人——杨昆。

1979年高中毕业后,杨昆到马衔山林场当起了护林员。从马坡到徐家峡,再到如今的黄坪,杨昆几乎把基层管护点的林区走了个遍。用同事的话说,他走过的山路加起来,可以算得上一次“长征”了。

黄坪管护点距离县城50多公里,管护区面积1.8万公顷,全靠杨昆和其他3名护林员步行巡山。从管护点出发,到达最远的地方步行需要4个多小时,可这样的长途跋涉,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现在正值防火期,丝毫不能松懈。”2月25日清晨,在黄坪管护点的小院子里,杨昆简单地吃完早饭,就带着干粮,和同事一起走进了眼前的大山。

森林管护工作责任重大,而且异常乏味。无论走到哪里,只有一片空山和那些不会说话的树木,巡山途中有时候一整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可杨昆总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这个点比较偏僻,人烟稀少,但人少了麻烦也少啊。”杨昆笑着说。

正如同事们所说,能坚持干40年的护林工作,没有这种乐观的心态肯定是待不住的。

前些年,林区盛产的麝香价格日趋翻涨,导致盗猎、盗伐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他和同事一道不分昼夜,跋山涉水,累计查处盗猎、盗伐、违章用火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林业行政案件50多起,纠正违章用火、违章放牧、违章采石等行为130多次,有力地保护了辖区的森林资源。

这几年盗伐、盗猎现象少了,管护点更多的精力就投在了防火上。为了提高林区群众的防火意识,杨昆一有空闲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们注意防火。

跟火打交道,可不是单单入户宣传那么简单。2013年春季,杨昆在一次巡山时看见一片集体林里浓烟滚滚。他立刻打电话叫人救火,自己则飞奔至火灾现场,毫不犹豫地冲入火海。

由于通知及时,陆续赶到的同事和村民最终合力将大火扑灭,一场灾难化险为夷。可第二天早上同事在房子里找到他时,发现他早已翻在床下,鲜血吐了一地……诊断后才得知,正是因为杨昆常年饮食不规律,加之前一天救火时间过长,导致他上呼吸道静脉曲张失血。

那次,他整整住院治疗了半个月,最终,命算是捡了回来。为了关心他的健康,管理局决定将他调到局机关或者林业站上班。没想到,在征求杨昆意见时,他却义无反顾地撂下一句话:“我要回到山里去!”

回到了黄坪管护点的杨昆,身体状况一落千丈。可他依然坚持每日巡山、下村搞宣传,繁重的工作让他的身体进一步透支。单位同事和领导多次劝说他回局机关修养,可杨昆始终就一句话:“我这一辈子都在这里,也不差这几年了。”

杨昆的倔强,就连妻子都拿他没办法。为了照顾他,妻子不得不辞去县城的工作,陪着杨昆住进管护点,给他做饭洗衣,陪他一起巡山,“把家安在了大山里”。

不仅如此,儿子杨汉彬受父亲影响,本科毕业后也考进兴隆山管理局,成为一名一线护林员。

杨昆就是这样,用脚步丈量林区,在这片孤寂的大山里,走出了一条长达40年的“长征路”。提及此,他说:“还有2年多就要退休了,说真的有点舍不得。”在杨昆眼中,最离不开的还是眼前这片山林。

子午岭上护绿者

——记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罗山府林场护林队长石建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赵梅

“除了这片山林,至于别的,我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宁县分局罗山府林场护林队长石建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他的心语,也是他真实的工作写照。

石建伟今年46岁,他的管护区在子午岭腹地,陕甘交界处,距离站部远,管理难度大,条件很艰苦,没有交通工具。

每天天刚亮,石建伟就起床背上干粮和水,徒步上山巡护,克服夏天蛇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的种种困难,平均每天步行约30公里,每年至少穿烂四五双运动鞋,在2万多亩的管护区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冬春季节是防火的关键时期。每年此时,石建伟和其他护林员轮班,24小时值守在各个交通要道和重点山头地块,开展防火宣传和火源排查,劝返非法入山车辆和人员。

有时巡山时突遇大雨,回不了家,他就在山上的破窑洞中过夜,干粮吃完了就强忍着,水喝完了饥渴难耐,他甚至喝过牛蹄窝中积存的雨水。

清明、春节等传统祭日,上坟祭奠人员增多,他顾不上吃饭休息,带领护林员坚持现场蹲点看护、四处巡查,避免意外发生。

不管条件多艰苦,他总是坚持对来往的路人进行盘查和登记,收缴进入林区人员携带的火种,对发现啃食林木的牛羊牲畜及时驱赶……他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悉心守护着林木。

多年来,他的管护区没有发生过火灾事件,也没有发生过林木盗伐案件,有效保证了森林资源安全。

为了打击进山偷猎等违法人员,他带领护林员在岭上的交通要道口蹲点守候,忍着寒冷饥饿,一守就是一晚上。

为了确保国家禁牧政策落实,他逐家逐户做工作,时常被人误解,甚至遭到打骂侮辱,但他不为所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罗山府林场率先实现了禁牧。

石建伟为什么会如此用心地护林?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石建伟的父母都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河南来林场支援林业建设的老林业工人。他生于林区、长于林区,他的童年是在林区的山山峁峁度过的,他的学生时代也是从林业子弟学校开始的。

从懂事起,石建伟就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到大,他亲眼目睹了父辈们用心护绿的点滴,也体会到了林业工作的艰辛,使他从小就对林场和子午岭林区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部队复员后,正是国有林场发展的困难时期,职工住破窑洞、吃深沟水、点煤油灯、走烂泥路,工资低……许多同龄人选择进城务工,但是他却毅然选择接过了父辈们建设林业的接力棒,招录成为一名林业工人,将根深深扎在了子午岭的热土上。

2010年因为工作出色,石建伟任护林队长,无论是巡山查林,还是维修林区防火道路,每次他都冲在最前面,工作在最艰苦的地方,从不叫苦喊累。白天他奋战在护林防火的第一线,晚上又坐在了办公室,履行护林队长的管理职责,学政策、办业务,经常是忙到半夜,对此他无怨无悔。

在石建伟的任期内,全林场没有发生任何森林火灾事故,实现了封山禁牧,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他没有惊天壮举,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风雨无阻巡护人

——记尕海则岔管理局则岔保护站护林队副队长尕藏罗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高原的气候,总是变化多端。晴空万里和狂风暴雨,风和日丽和大雪纷飞,这些看似相差万里的天气,在高原上的转变却都很平常。

尽管天气多变,尕海则岔林茂草丰的生态环境,养育了这里一代代人民。为了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一个个风雨无阻的巡护人,尕藏罗哲就是其中之一。

尕藏罗哲是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则岔保护站护林队副队长,自保护区成立以来,他便一直坚守在护林员的岗位上。

作为一名草原上的护林员,冒着刺骨的寒风巡护,顶着瓢泼的大雨监测,对尕藏罗哲和巡护队员来说是家常便饭。在风里来雨里去的巡护工作中,尕藏罗哲总是第一个组织巡护队员进山,穿梭在辖区的各个山头。

有一次,尕藏罗哲和队员在林区布控红外线相机时,天色突变,下起了雨,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赤脚过河,还要保护好设备,他们丝毫没有退缩。尕藏罗哲和队员一边调侃着巡护的艰辛,一边义无反顾地执行任务。因为大家内心都很坚定:衣服可以湿透,自己可以摔倒,但设备一定要保护好。

这样的事情,在尕藏罗哲多年的巡护过程中数不胜数。就是凭着这股不惧严寒、不畏酷暑的敬业之心,他带着巡护队员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巡护监测任务。

尕藏罗哲说,既然当了护林员,大山就是他的责任田,这里的一草一木就是他的守护对象,搞好巡护是本职,搞不好就是失职。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巡护累的时候,队员们难免会抱怨。每当这时候,尕藏罗哲就默默地帮队员背起行囊,在前面替大家开路,用自己的行动鼓励着大家。

巡护往返路程较远时,尕藏罗哲会提前为大家准备好干粮。巡护的时候,大家通常都是就着泉水吃大饼,有时也来点榨菜、鸡蛋调剂一下。尕藏罗哲经常开玩笑说,大家能有信心和毅力做好巡护工作,也和这些“美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日复一日的巡护监测工作,练就了尕藏罗哲敏锐的察觉能力和坚韧的个性。而黝黑的脸庞、身上被晒脱色的迷彩服,也成了他和队员身上难以磨灭的印记。

巡护累吗?巡护苦吗?“确实累,也确实苦。但看到日益茁壮树木和茂密的林子,再苦再累也值了。”尕藏罗哲说。

抗击风沙保绿洲

——记民勤县连古城管理局南湖保护站护林员马玉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白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穿越风沙,精心巡护绿洲;晚上,他扫掉一身沙尘,在一盏小灯下细心写下巡查日志。十三年如一日,他与绿洲为伴,与风沙抗争,他就是武威市民勤县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湖保护站护林员马玉禄。

2006年,马玉禄开始在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南湖保护站担任护林员。他管护的责任区路线长,绿洲分散,巡护难度非常大。仅仅是从家中出发到抵达南湖保护站这一路,就要骑摩托车走六十多公里的石子路。一路风沙阻路、摩托抛锚的情况时常发生,可风沙再大、路再颠簸,马玉禄的巡护工作也从未间断。

护林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高度责任心的工作。

日常巡护、宣传教育、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每一项关乎着整个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工作,马玉禄都全力以赴,坚持做到最好。

马玉禄管护的小青山是南湖镇的牧户以前放牧的主要地区。保护区建立后,禁牧任务十分艰巨,当地群众靠山吃山的思想较重,资源保护意识非常薄弱,偷偷放牧的情况时有发生。

要想做好禁牧工作,就必须给牧户们做通思想工作。当地牧户多为老人,孩子大多不在身边,比较孤独,马玉禄在巡护之余,常常去牧户们家里聊天,嘘寒问暖。和牧户们成为“贴心人”以后,他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政策,取得了他们的理解,也让他们真正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民勤县干旱少雨,风沙天气多,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进入防火期,马玉禄每天会在瞭望塔上做好火情监控,同时深入管护区内巡查,及时清理可燃物、易燃物,消除森林火灾隐患。十三年的细心管护,马玉禄管护责任区内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也从未出现乱砍滥伐林木和乱捕猎野生动物的现象。

人在保护区,心也时刻牵挂着保护区。2010年4月24日,民勤县发生特大沙尘暴,狂风席卷着黄沙,步步逼近。当时,身在保护站的马玉禄一直坐立不安,担心管护区受损严重。沙尘暴有所减弱后,他便迎着风沙骑着摩托车赶到管护区展开仔细巡查,及时向南湖保护站汇报受损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同事们开展灾后恢复工作,避免管护区产生更大的损失。

2012年,马玉禄在巡护中发现9只鹅喉羚。鹅喉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在干燥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也是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重点保护对象。马玉禄第一时间向保护站作了汇报。为了进一步改善鹅喉羚的生存环境,他向保护站建议挖一个饮水池,为鹅喉羚提供稳定水源,他的耐心呵护得到了回报,现在由他管护的鹅喉羚种群已增长到了23只。

作为南湖保护站老一辈护林员,马玉禄的脚步踏遍了管护责任区的每个角落。十三年来,他始终牢记职责,任劳任怨,整日奔波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里,为保护区生态恢复、资源保护默默奉献着。

马玉禄说,虽然护林工作非常辛苦,但他感到很快乐也很自豪,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伟大事业!

新闻推荐

城市客厅扮美生活

民勤县加强公园广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城市客厅扮美生活本报记者马爱彬欢快的锣鼓、优美的舞蹈...

民勤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勤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