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沙漠绿洲“格桑花”

武威日报 2017-11-10 18:15 大字

本报记者 侍文元

扎桑,一名来自雪域高原的普通藏族妇女,她用勤劳的双手铺筑小康之路,用纯朴善良之心孝敬公婆,精心照顾长年患病的丈夫,悉心抚育一双儿女成长,与邻里友好相处,被乡亲们誉为扎根沙漠绿洲的“格桑花”。

1981年3月,扎桑出生于西藏达孜县的一个牧民家庭。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常听父辈们讲,在很远很远的大西北,有一片被沙漠包围的神奇绿洲——民勤,那里的人们勤劳善良。

初中毕业后,在亲戚的帮助下,扎桑与朋友合伙在拉萨开了一家饭馆,经过精心打理,饭馆的生意不错,时常有甘肃人到饭馆就餐。时间久了,她跟吃饭的客人学了不少甘肃方言,慢慢地对甘肃熟悉了。

“那时,我丈夫的四叔在跑货运,经常会到饭馆吃饭,一来二去就熟了。”扎桑说,从四叔那里她听到了很多关于民勤的故事,总向往着能来民勤看看。

2003年,经四叔介绍,扎桑嫁到了民勤县蔡旗镇沙滩村。“刚到民勤时,日子真不好过。”扎桑感慨地说,婆家并不富裕,丈夫还患病,十几亩的薄田,只能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加上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可要强的扎桑不甘贫穷,不甘落后,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改变贫困的面貌。

2007年,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扎桑带头搭建了一座日光温室。当时,很多人对发展日光温室顾虑重重,缺乏信心,担心不会种、种不好、无效益。但头脑灵活的扎桑却不那么想,她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决心通过经营日光温室摆脱贫困。

“镇村两级干部从未因我是外地人而有半点怠慢之意,对我很关心,邻居们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扎桑说大家像对待亲人一样关怀她。

每天天刚亮,扎桑就匆匆起床,简单梳洗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不懂的问,不会的学,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提高。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扎桑起早贪黑地忙活,年迈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两位老人主动承担起了家务,照料孩子,喂猪喂羊,患病的丈夫也积极帮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公婆待我就像亲生女儿一样,十多年了,没说过我半个字。”扎桑说,在别人面前总是在夸赞,说她是个好儿媳。社会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给了扎桑扎根民勤的信心。

初次种植日光温室,一棚小乳瓜仅春茬就卖了一万多元,这让扎桑有了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决心。

2010年,扎桑申请到3万元的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后,又新建了两座日光温室,当年收入5万多元。扎桑说:“日光温室种植这条路是走对了。”过去家里的十几亩地一年才收入一万多元,老人看病、娃娃上学,忙活一年总是入不敷出。

如今,扎桑经营着3座日光温室,年收入近9万元。钱袋子鼓了,扎桑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3年,扎桑在沙滩社区购置了新楼房,一家人温馨和睦、其乐融融,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扎桑勤奋好学。”村党支部书记陈生寿由衷地说:“一个藏族姑娘远嫁到民勤,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又不能干重活,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里打理得有条不紊,和和睦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真得很让人佩服。”

2017年,扎桑家庭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统战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第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

新闻推荐

老虎口的梭梭林

□李学辉那个清晨,老虎口沙漠已醒来。观景台的木梯板有的已残破,多少人的脚步印着脚步,叠加在风沙之中。唯有梭梭、芦苇在成片的沙丘上形成连片的风景,静谧着,深沉着。老虎口,因风大而得名。位于巴丹吉...

民勤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民勤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