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六老汉” 用坚守换绿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六位普通的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摁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38年过去,“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父辈的铁锹,带领群众治沙造林21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护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扶贫移民区。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6枚鲜红的指印,4万亩沙漠中的脚印。他们让信仰随血液传承流淌,他们让希望从脚下蔓延至远方——他们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位普通的老汉和老汉身后一代又一代治沙人。
平凡的人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
一株株柠条,绽放着一簇簇耀眼的黄花,四周梭梭、沙枣、红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犹如一条绿色隔离带,阻挡着风沙的侵蚀,孕育着绿色的希望。
谁能想到,38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和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路、铁路造成巨大危害,一年又一年,一些人上新疆、去宁夏、走内蒙古,开始逃离家乡。
为了有效遏制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古浪县在1981年大胆尝试“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将八步沙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试点向社会公开承包。
有人被迫离开家园,更有人留下来守护家园。改革开放初期,承包沙漠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谁都没有勇气向茫茫沙漠发起挑战。而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老汉站了出来,他说:“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紧接着,郭朝明、贺发林、张润元、罗元奎、程海站了出来,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老汉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保住耕地和家园,不能让风沙蔓延过来。“舍不得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谁管?”说起38年前为何选择治沙,张润元老人眼眶湿了。
这几位普普通通的治沙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六老汉”。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六位从未在沙漠中种过树的普通农民,节衣缩食,凑钱买上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之路。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用信仰和生命点亮了治沙造林的希望之光。“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证明黄沙荒漠是可以变为林海绿洲的!以共产党员石满为代表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立下治沙誓言,坚决向沙患发起冲锋。他们扎根荒漠,不畏恶劣环境,无惧艰苦劳作,压沙造林护绿,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中,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的生态壮歌。 (转4版)
新闻推荐
跑出农业“加速度"——武威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本报记者张尚梅见习记者董丽俊秋景美如画,沃土蕴希望...
古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