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八步沙的寒风吹在脸上,再也不裹着沙粒
记者手记 2019年春节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跟随郭万刚走进八步沙林场。当天凌晨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气温下降到零下12度左右,脚下的沙摸上去干燥、冰凉、细腻,沙地上趴着的植被都已经干枯。记者走了几步,套着羊毛袜的脚踝就被一种长着针叶的草本植物扎了血口子。用手刨开十厘米左右的浮沙,才能看见略带水分的沙土层。郭万刚说,在沙地种树就是这样,必须要把浮沙刨开,再往下挖30厘米左右,栽种的苗子才能活。他指着远处的乔木林对记者介绍说,治沙要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灌木、乔木、草本植物,都要因地制宜才能长得好。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人工干预、自然恢复。他介绍说,那种长着针叶的植物叫做马刺苋,并不是人工栽种的,而是八步沙治理之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良,从沙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古浪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天智对记者说,像这样因封育而自然生长出来的植物,在八步沙里有100多种,“毕竟人工栽种的品种有限,经过自然恢复的植物,生物多样性要高得多。”去年腊月里,八步沙的寒风吹在脸上,再也不裹着沙粒。郭万刚望着远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祁连山脉,对记者说,如果当年不治,以沙漠推进的速度,现在荒漠化可能就会越过祁连山,“那就不光是我们古浪县受苦了。”走到那棵父辈种下的大榆树跟前,他用瘦小的身体半蹲着像抱孩子一样抱住树干,脸贴着树皮,笑个不住地说,“你看这棵树,当年种下的时候还是细杆子,现在一个人都抱不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柳青
新闻推荐
枸杞红了采摘收购7月24日,记者走进古浪县民权镇台子村万亩枸杞种植基地,看到棵棵树苗枝繁叶茂,红珊瑚般的枸杞压弯了枝头,村...
古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