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沙六老汉成就“八步沙” 访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郭红
上世纪80年代,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农田和村庄。郭朝明等6位村民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过去了,“六老汉”三代28人治沙21.7万亩,英雄的事迹成就了中华大地的治沙奇迹,其精神价值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均可与塞罕坝媲美,是大西北的荣耀,更是我们甘肃的骄傲。在近日的采访中,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郭红感慨地说:“中宣部授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发布会上现场观众一张张流泪的面庞,发布会后各类媒体一篇篇感悟的文章,既是公众的感动,更有社会的深思。”
郭红告诉记者,八步沙在很多年前,只不过是一块26平方米的小沙地,可是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片沙地的面积却达到了4万亩,肆虐的风沙让这一小块沙地的面积整整增长了100万倍。沙进人危,肆虐的老毛黄风不仅让乡亲们的饭碗里常常拌入沙土,牙碜难咽;更让人睁不开双眼,一转眼什么也看不见。口鼻中有沙土是家常便饭,恶劣的生活环境可见一斑,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无情地夺走了23个刚刚放学的孩子鲜活的生命,大自然对人类的考验达到了极致。是沙进人亡,还是与大自然作殊死较量,六位老共产党员挺身而出,誓与八步沙的风沙扛到底。六枚鲜红的指印摁在一纸治沙合同上,不由让人想起安徽小岗村农民摁下中国首张承包土地指印那一历史瞬间的豪情!小岗村人冲破的是束缚农业生产力的桎梏,“六老汉”迎接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验。共产党人的词典里没有年龄概念,六十岁的老人义无反顾地走到了八步沙治沙的最前沿。
但是人定胜天,谈何容易?靠六位知识储备有限,更无现代化设施的老人用六把铁锹从沙中夺地几近天方夜谭。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郭红说:“虽然他们住在八步沙、吃在八步沙、管在八步沙,但第一年种下的一万棵树苗,还是被来年无情的风沙连根拔起超过一半。老人们渐渐明白,与大自然搏斗不能仅靠勇气和毅力,还需要科学的方法。经历艰辛的不断摸索,老人们终于找到了锁住沙子的窍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由此植树的效果一年比一年好,沙漠里不仅长起了绿色的植物,八步沙人从未见过的各色野花也竞相绽放,真是上天不负有心人!但不论怎样,当六位共产党员扛起治沙大旗时已是年届六旬的老人,加之劳累过度,老人们一个个相继离世。他们在治沙承包合同上摁下手印时,也同时约定如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治沙梦想,就让后代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与风沙奋战。而治沙的二代人、三代人,尽管起初不是各个情愿,但他们抑或是出于孝心、抑或是初尝了治沙的喜悦,最终都加入了八步沙的治沙队伍,将父辈肩头的重担勇敢地挑在了自己身上,并将沙漠的边缘不断推离村庄。”
最后,郭红告诉记者,当年六老汉毅然走上治沙路,不光是他们作为共产党员的意气风发,也离不开坚实的政府扶持和良好的制度氛围。头一年植树的惨重损失曾使他们悲观沮丧,是当地林业部门及其主要负责同志的宽容、鼓励和支持,助燃了他们的雄心壮志。总而言之,从种树、种草到收获梭梭、嫁接肉苁蓉成功,昔日的沙漠不仅变身为绿水青山,也换化为金山银山,这不仅得益于“六老汉”三代人的辛勤劳作,同样也受益于联产承包的制度设计,是改革的大环境加上“六老汉”的治沙精神,才成就了今天山川秀美的八步沙。
新闻推荐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在陇原大地引起热烈反响
本报讯(记者张尚梅)根据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向“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学习活动...
古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