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日报社记者探访古浪县八步沙林场 □天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文涛

天水晚报 2019-04-10 10:54 大字

治沙人和学生们在六老汉种植近40年的大榆树下,举行缅怀致敬活动。

编者按:

三代人,38年,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3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了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生动地讲述了38年来“六老汉”三代人薪火相传、久久为功,在与恶劣环境的不懈斗争之中,摸索出了一条让沙漠披绿生金的发展之道,彰显了“誓把荒漠变绿洲”的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节目中,中宣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并颁发奖章证书。节目播出后,在全省上下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他们的事迹引人思考、催人奋进,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了奋斗者的磅礴力量。

为更好地宣传“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先进典型事迹,弘扬他们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的愚公精神,天水日报社作为地市级媒体,主动策划,派记者专程赴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进行采访报道,以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时代楷模”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学生们向治沙人敬礼致敬。

古浪县十道沟治沙点,67岁的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每天都来和工人们一起压沙。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4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当记者见到八步沙治沙群体时,刚刚获得荣誉的治沙人的生活和往常并没有不同。有人向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恭喜,他不好意思的低头笑着:“作为生长在沙区的人,种树是我们应该做的。没想到,这么点小事却得到如此高的荣誉,我们要继续加油干,守住来之不易的绿色。”

这是一种坚守。3月下旬,他们去北京接受“时代楷模”表彰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为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而是紧盯着春季治沙的紧要关头,将2000亩草方格治沙工程顺利启动。记者沿着古浪县西靖镇的沙区前行,在一个叫做十道沟的沙漠前,见到了正在劳作的郭万刚和工人们。张应龙是这片沙区的压沙工人,他对记者说:“3月初,我们进场时这里寸草不生。可现在你看,满沙丘的草方格。再有一周时间我们就能压完这里的2000亩沙地,夏秋雨水充足的话,明年这些草方格里就能生长出绿色。”

这是一种热情。沙漠是神奇的,她只将打开财富的钥匙交给大智大勇者。过去,八步沙人将治沙作为毕生奋斗的夙愿。今天,八步沙人不但要治沙还要向沙子要效益。

在古浪县11号移民点背后的沙地里,大型机械不断穿梭,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嫁接肉苁蓉,负责这项工作的是第三代治沙人郭玺。沙漠地区强烈的紫外线让他的面庞黑得发亮。他说:“这5000亩梭梭嫁接肉苁蓉,能带动近千户贫困户脱贫。”

当记者来到八步沙林场时,恰好遇到古浪县土门镇第三小学20多名小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八步沙“六老汉”最初治沙造林的“战场”,向曾经百折不挠的八步沙治沙人敬礼致敬。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八步沙精神已经成为鼓舞全社会的宝贵财富,通过实地参观,可以让小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课。

在这片布满沙生植物的沙漠中,有一株树龄超过30年的粗壮榆树,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就是从这棵树开始干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树,八步沙才挡住了从年头刮到年尾的大风沙,这是一份久久为功、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当记者向八步沙林场群体询问沙漠造林的难处时,他们大都摇摇头,但又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很不容易。”但是,八步沙随风摇曳的梭梭知道,十道沟里漫山遍野的霸王花知道,三代人38年质朴坚韧的守护知道——这沙海繁花的艰辛。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崇高追求。

礼赞,八步沙!

77岁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张润源带领学生植树治沙。

在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和村民用大型机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

贺中强寂寞了会去沙地上练书法……寂寞如影相随,坚守带来希望。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以副养林的溜达鸡品牌和效益初步显现。

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和第三代治沙人郭玺进行交流。

正因为有了八步沙三代人38年的坚守和治理的生态屏障,黄花滩移民区的农业产业才在大漠中有了保障。

新闻推荐

“时代楷模”“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事迹在金昌市引起强烈反响 本报实习记者 李峰 张珊 宗辉

3月29日晚,记者走进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学术报告厅。电视屏幕上,一位留着一撮山羊须,精神矍铄的老人手里捧着一...

古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