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陇南日报 2019-03-30 01:01 大字

精读

有这样一群人,死去的和活着的被一起树碑立传;

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

有这样的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老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38年过去,六老汉只剩两位在世。“六兄弟”接过父辈治沙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扶贫移民区。

如今,六老汉的孙辈又加入治沙队伍,薪火相传,沙地播撒绿意。

这不仅仅是六个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六个家庭的悲欢,更不仅仅是三代人的梦想,这分明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敬礼!

今年3月份,“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个人敢做梦,时代能圆梦。“六兄弟”印制过一张名片,背后是一幅绿茵茵的生态家园图:山岳染绿,花木点点,雁阵轻翔。这正是他们不懈追求的美丽梦想。新华社兰州3月28日电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姜伟超文静张睿

有这样一群人,死去的和活着的被一起树碑立传;

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

有这样的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八步沙———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当地六位年龄加在一起近300岁的庄稼汉,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

38年过去,六老汉如今只剩两位在世。六老汉的后代们接过父辈的铁锹,带领群众封沙育林37万亩,植树4000万株,形成了牢固的绿色防护带,拱卫着这里的铁路、国道、农田、扶贫移民区。

这不仅仅是六个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六个家庭的奋斗,更不仅仅是三代人的梦想,这分明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敬礼!

老汉立誓,要用白发换绿洲

甘肃省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

在大自然严苛的条件下,这里的人们用十倍百倍的汗水,为一家老小糊口谋生。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沙化加剧,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前挺进,已经是“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

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当地六位老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在合同书上摁下红指印,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

当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也有40岁。

在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早晨,六老汉卷起铺盖住进沙窝。

这一干就再也没有回头。

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当地人叫“地窝铺”,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沙子冻成冰碴子,摸一把都扎手。

六老汉节衣缩食,凑钱买上树苗,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锨,开始了治沙造林。

没有治沙经验,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

然而,在沙漠中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第一年,六老汉造林1万亩,转过年一开春,一场大风,六七成的苗子没了。

老汉们慌了,“难道家真的保不住了吗?”当时的古浪县林业局局长听闻,带着6名技术员来到八步沙,一起出谋划策。

他们发现,有草的地方栽种的树苗“挺”过了狂风。兴奋之余,六老汉重拾信心,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经验。

慢慢地,树苗的成活率上去了,漫天黄沙中显现出点点滴滴的绿。

沙漠里最难的不是种草种树,而是看管养护。当地的村民世代都在沙漠里放羊,新种的树几天就会被啃光。树种下后,六老汉调整作息,跟着羊“走”: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林地“值班”,夜里12点再爬进沙窝休息。

渐渐地,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

十年过去,4.2万亩沙漠披绿,六老汉的头白了,甚至过早走完了人生路。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老汉、62岁的石老汉相继离世。

贺发林肝硬化晚期昏倒在树坑旁。(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古浪县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启运

古浪县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启运本报讯(王清泓)3月15日,古浪县绿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启运,标志着古浪县开展“消费扶贫&rdquo...

古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