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治沙精神 共建绿色家园 “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摄影展侧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伏润之 通讯员 姜新文
2018年12月28日至2019年1月9日,“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摄影展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
100多幅纪实性的珍贵老照片,浓缩了武威市民勤、古浪人民多年来与风沙抗争的光辉历程,再现了民勤人民众志成城、防沙治沙、守卫家园的历史瞬间。
历时13天的摄影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家认真观看,细细品味,感受生态治理历程的艰辛,感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易。
“展厅布局流畅、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极具艺术美感。通过摄影艺术形式,很好地阐释了民勤生态治理的突出成效,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震撼感、自豪感,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前来参观的兰州市民高俊元感慨万千。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勤人民面对风沙肆虐、生态恶化的困境,不屈不挠地同风沙做斗争,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治沙史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80多岁的河南籍老人郝仲平耐心地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不断询问情况,并随手记录着。“沙漠包围雨水少,日照强烈如火烧;大风吹起沙尘暴,吞没农田和家园……绿色生态创奇迹,愚公精神要记牢;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好美景等你瞧。”感动之余,老人还创作了打油诗《前进中的民勤》,现场吟诵给工作人员,表达对民勤人民的崇敬和赞美。
的确,治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40年前,铁锨是主要的压沙工具;没有路、没有水,能用的交通工具除了独轮车就是木轱辘大车。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民勤人民探索推广了双眉式麦草方格沙障等治沙模式,为全国干旱区生态治理树立了标杆。“民勤人民祖祖辈辈坚持不懈与风沙抗争,体现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沙漠不可能屈服,绿色不可能前进。只有传承发扬好民勤防沙治沙精神,才能让沙漠变绿洲,让沙漠变成金山银山。”市民乔金忠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摄影展还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关注的目光,很多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前来参观,接受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兰州市民雒庆华告诉记者:“对孩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之举。从之前的沙漠荒化到后来的沙漠变绿洲,孩子看得很认真,心灵受到了强大的震撼,也真正感受到了绿色的来之不易,有助于培养孩子自觉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良好习惯。”
“看完摄影展感到非常震撼,打心底里佩服民勤几十年来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要以民勤人民为榜样,发扬民勤人民敢于同风沙做斗争的精神,进一步做好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努力为兰州市民创建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任智斌说。
作为全程参与解说的讲解员,赵彬对本次摄影展的举办深有体会:“展览以今昔对比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艰辛历程,引人入胜,我们通过照片将防沙治沙的感人故事讲给每一位观众,引起大家共鸣,得到了数万名参观者的一致好评。真诚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防沙治沙活动中,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泽三马开良冬日的南泥沟格外静怡。沿沟蜿蜒深入,山坡上瑞雪覆盖,河谷中溪流跃动。“相信过不了几年,它就会...
古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