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戈壁滩变成“菜篮子”武威市发展戈壁农业见闻

武威日报 2017-12-19 18:17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尚梅

把荒漠戈壁与有机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建成非耕地设施农业,被称作戈壁农业。古浪县西靖镇爱民新村村民魏英红,通过流转土地,在黄花滩移民区沙漠戈壁搭建日光温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戈壁农业是甘肃省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创举。武威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戈壁农业发展,将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改造成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12月10日,记者随省农技专家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在魏英红的蔬菜大棚里,温度计显示19摄氏度。一个个青色的西红柿长势喜人,赶元旦就能采摘上市,魏英红喜不自禁。“这一棚能摘到六、七千斤,目前是黄金销售期,收入应该很可观。”魏英红温棚里的这些西红柿,都是在市农技中心提供的有机基质槽内种植出来的。因为从来没有干过这个,魏英红心里一直没底。“刚开始种植温棚蔬菜没有信心。”魏英红说。

缺少优质土壤,农技专家免费为她提供有机基质;缺乏种植经验,专家手把手“传经送宝”,将信将疑的魏英红根据专家的指导,一步步开始了蔬菜种植。

几个月后,魏英红成功种出了色泽诱人、口感甘甜的西红柿,她对发展戈壁农业也越来越有信心。现在,她家一共有100多座日光温室,全部采用有机基质来种植西红柿,每年收入非常可观,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在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搞戈壁农业,我们采取了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用了基质枕栽培和基质槽栽培。目前,作物长势比较好,特别是基质槽栽培,操作、起槽、铺滴灌比较简单,而且水分容易扩散,不产生沤根现象。实践证明,这种栽培方式可行。”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成兰告诉记者。

王成兰说,针对不同区域非耕地土壤状况,武威市在戈壁农业示范点加强土壤改良、熟化、培肥工作,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氮肥施用量、施用有机物料、施用土壤调理剂和微生物肥料等措施,修复、提升土壤肥力,实现可持续增产。同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深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现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和微肥科学施用的精准化,降低面源污染,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土壤问题解决了,水成了发展戈壁农业的最大瓶颈。

古浪县西靖镇圆梦新村村民朱有礼也曾经担心:“沙漠里种日光温室蔬果,闻所未闻。缺水、怎么种、怎么管,我们心里都没底。”

为解决灌溉用水瓶颈问题,武威市在荒漠地带修建蓄水池、推广高效节水技术,鼓励农户在日光温室中铺设滴灌设备,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古浪县生态移民工作站副站长付国喜说:“针对黄花滩等移民区配水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加大灌区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的基础上,修建了20座蓄水池,提高灌区水资源调蓄能力。同时,从景电二期工程调水150万方,并在每一座日光温室里配套建设氧化池、安装滴灌设施,确保日光温室按时得到灌溉,有效解决了日光温室用水问题,为实现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朱有礼说:“没想到戈壁滩上现绿洲,温室里苗子长势很好,铺上滴灌很省水,苗子成活率也很高。”

市农技中心以戈壁农业棚体建造、基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重点,扎实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一位农户都能够掌握日光温室管护技能,让他们能够种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市农技中心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陈其兵告诉记者,武威市通过不同培训方式,加大种植户培训力度,强化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大蔬菜产品外在质量的关注力度,在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的基础上改善产品商品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加强技术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县区和乡镇技术人员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移民区日光温室种植户的水平和能力。

武威市超前谋划,集中扶持有一定经营规模和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和营销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建设保鲜贮藏设施,建立农产品批发直销市场,推进蔬菜进社区、进超市,支持日光温室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城直销,让农民在蔬菜价值链中获取较大利润。至11月底,全市已开工建设戈壁农业8330亩,成为全省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新闻推荐

古浪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本报讯(崔世雄王世旭)今年以来,古浪县切实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该县着眼于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大规模开展干部教...

古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