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出大山圆富梦 古浪县异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的调查

甘肃日报 2017-10-06 07:16 大字

本报记者伏润之

从山大沟深,出行不便的古浪县古丰乡王府村,搬迁到距离古浪县城50多公里的黄花滩上,45岁的厍永祥家不但住进了干净敞亮的砖瓦房,还依托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厍永祥家的变化是古浪县大力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古浪县共实现异地扶贫搬迁5.3万人。

异地扶贫搬迁,产业为重,贫困户如果没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就不算真正的脱贫。日前,记者前往古浪县黄花滩调研后发现,贫困户最大的改变是深刻理解了现代农业的操作方式,由当初的“粗放耕作”向“高效种植”大踏步转变,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座日光温室顶30亩旱地

8月21日天一亮,黄花滩为民新村的厍永祥就在自家的日光温室里忙活开了。他详细地观察着室内温度,再过一天,这里种植的茄子就能收了。地头的收购价格每斤1.3元,对于厍永祥而言,这个行情很“给力”。一座占地不到一亩的日光温室茄子产量在4吨左右,这样算来,一年就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更让厍永祥感到欣慰的是,每座温室造价7万元,政府为有产业需求的贫困户补贴5万元,自筹2万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户发展日光温室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收购点就设在地头,省去了农户自己跑销路的烦恼。

古浪县园艺站农艺师陈立宏已经在黄花滩指导贫困户种植蔬菜5个年头了。他总结出异地扶贫搬迁群众产业发展迟缓的原因:一方面技术不过关,另一方面思想意识不到位。

“绝大多数贫困户下山前种植旱地,连水都没浇过,突然在需要技术含量的日光温室里种菜,很不适应。”日光温室种植很讲究,而山里人在利用日光温室的时候,采用的还是老观念、老办法,所以不少温室都有产量低、品质差的经历。

在吃过数次产品质量的亏后,从山里搬迁下来的贫困户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倘若不尽快更新观念,积极采取与市场接轨的种植模式,哪怕手里有温室,脱贫也是未知数。

在农技人员和蔬菜销售人员一遍遍的传授下,久而久之,越来越多贫困户开始熟悉并接受从“粗放耕作”到“高效种植”的变革。如今,日光温室什么时候浇水、隔多久施一次肥、授粉掐头的时间和频次,他们都说得头头是道。

数据显示,为民新村2016年建成日光温室411座,其中300座定植嫁接茄子,棚均产值达到1.8万元。2016年,厍永祥的两座日光温室一共收入5万多元。他给记者算了笔账,老家山区种30多亩旱地一年才能收入1万多元钱。“一座温室顶山里30亩旱地,差距大得无法想象。调整发展理念后,我们有信心让脱贫的步子越走越快。”

产业变革带来全新希望

搬出大山,接受新事物,改变贫困面——古浪南部山区不少贫困户正在由“旱地求生存”的传统农民转型为新时代农民:有劳动能力的,转型种植蔬菜脱贫,没有劳动能力的,将自家日光温室流转给合作社拿租金;有知识的利用互联网实现与种植业的有效对接……如今的黄花滩,正呈现出人人要脱贫、人人能脱贫的生动局面。

王云才今年30岁,搬迁之前家在古浪县民权镇红旗村。别看小伙子年纪轻,种起蔬菜来很多“老把式”都比不过。就在最近,他改变了日光温室茄子换季后平茬闲置的做法,利用掐头等技术让茄子继续生长。这样,他种的茄子比其他人多出售一个多月,多赚了2000多元钱。(转2版)

(接1版)

他表示,这都是互联网的“功劳”。“网上不但有茄子种植技巧,还有病虫害防治要点,回家闲来无事打开网页看看,自然就学会了不少种植技术。”

西靖镇镇长郭天政表示,对于异地移民扶贫攻坚而言,任何产业扶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党委政府在资金、产业配套服务、金融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帮扶贫困户,力求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古浪县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表示,将南部山区贫困户从山上搬下来仅仅是扶贫的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逐步让他们转变原有粗放的种植模式,向品牌化、高端化种植模式靠近,向市场要收益,这样才能真正脱贫。

变革式的产业发展让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十足。王云才搬迁时申请的是面积较小的过渡房,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加盖了4间瓦房,建房资金一部分来自***贷款,一部分来源于种植蔬菜的收益。他说:“明年还清贷款就可以轻装上阵发展致富了。”

同样,记者在厍永祥家里也看到了新扩建的6间瓦房,屋里的网络电视正在上演热播的连续剧。他家的账本上清晰地记录着一笔笔收益:2016年12月15日到2017年1月17日,收入5217元;2017年1月22日到3月1日,收入11081元……

那不仅是收益,更是希望。

不仅要脱贫还要奔小康

G20高速公路进入武威段后,便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在大靖镇的转弯处,突然眼前一亮,公路两侧望不到边的白墙青瓦房令人震撼。

这里就是古浪县黄花滩移民搬迁项目所在地。外捷内畅的交通条件、干净整齐的砖瓦房正在勾画着戈壁滩上全新的生活。

走在黄花滩圆梦新村硬化过的村道上,记者看到小学、幼儿园、医务所一应俱全,水暖装修、电动车行、超市、农家乐也随之兴起。这里和很多城里的小区差别不大,只是远离城市的喧嚣,显得更加静谧与安逸。

古浪县委负责同志表示,“古浪南部山区扶贫攻坚走过了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扶贫方式采取输血式、扶贫思路‘就地转圈圈\’、生产生活方式靠天吃饭的历程。功没少废,钱没少花,群众却没有从根本上富起来。2012年以来,古浪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的要求,坚持县级领导包村包组推进移民搬迁拔穷根责任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

资料显示,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古浪县累计减贫15.77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4.7万人,贫困面由55.19%缩小到13.31%。2016年移民群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000元以上,是原山区居住地收入的3-5倍。

张斌文老家在黄羊川镇,下山两年多,已经成为圆梦新村的致富带头人。

他告诉记者,搬出大山,让自己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越。“住房和暖棚有补贴,一下山就有干头。我养了200多只羊,种了3座日光温室,农技人员教会我如何种出高质量蔬菜、如何养出肉质好的羊,现在每年依靠扶贫产业,全家能够收入15万元以上。政府搭台,戏还要我们自己唱。”

发展产业、培育产业有挫折更有收获。谈到今后的生活,张斌文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新闻推荐

武威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报道之六

文明新风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威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系列报道之六本报记者张秀芳近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威天梯山石窟景区,设置在通往景区2.5公里道路旁的56块主题公...

古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